思考一
為什么是“單項冠軍”“隱形冠軍”之分?
“隱形冠軍”是指在某個細分市場領域占據全球前三地位,有非常強大的技術和市場影響力的企業。它們絕大多數是面向企業的業務,只為龍頭企業做配套,其產品是不可替代的。這些企業大多數不為普通消費者所熟知,但是,在自己的細分市場卻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德國有很多這樣的企業分布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行事低調,有意識地避開競爭對手的關注。所以,稱之為“隱形冠軍”。
“單項冠軍”是長期專注于制造業特定細分產品市場,生產技術或工藝國際領先,單項產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會選擇上市,弊端是上市之后曝光度增大,有可能引起歐美國家的關注,被列入“實體清單”的打擊之列,或者在進行海外并購的時候受到審查和限制,支付過高的并購溢價。
思考二 為什么德國企業愿做“隱形冠軍”,而中國企業愿做“單項冠軍”?
德國“隱形冠軍”中有很多是家族企業(至少占60%以上),他們不愿意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這些企業的純利潤很高(稅后利潤超過8%,而大多數《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稅后利潤可能在4%左右),可以實現自我滾動式發展。
同時,德國有一個資本市場不發達而銀行發達的金融體系。不管是商業銀行,還是當地的儲蓄銀行、信用合作社等,能夠為企業提供長期低息貸款。特別是,在經濟蕭條的時刻,德國銀行奉行“雨天不收傘”的原則,所以,德國的“隱形冠軍”傾向于自我融資和債務融資。
中國的專精特新企業認為,上市可以帶來大量資本、較高知名度,便于營銷,而且能規范企業管理。所以,有企業把上市當作“成人禮”,認為上市是一種階段性成功,同時也可以實現個人財務自由。
思考三 上市會不會把專精特新帶偏?
如果“專精特新”企業上市之后,選擇多元化發展或者盲目擴張,無法再堅持十年磨一劍的長期主義,上市就意味著一場災難。來自外界的壓力和誘惑容易使企業改變初衷,不能集中精力。例如,每季度需要發布的財務報表、地方政府希望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參與一些不良資產的重組等。
思考四 中國專精特新“小巨人”離德國“隱形冠軍”有多遠?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專精特新“小巨人”有5678的特點:超過五成研發投入在1000萬元以上(小巨人的研發強度超過銷售額的7%,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為1.41%,民營企業1000強的平均數是2.57%),超過六成屬于工業基礎領域,超過七成深耕10年以上,超過八成居本省細分市場首位。
德國“隱形冠軍”的研發強度在6%左右,研發資金投入在2000萬歐元左右,而且持續投入至少30年,積累大量的專利和技術訣竅,布局密不透風的專利防御體系。其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可靠性遠遠超過大多數 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以至于許多龍頭企業寧愿花5倍的價錢購買進口配件。
另外,德國“隱形冠軍”最看重的是市場領導力,而非簡單的市場份額大小。確定市場領導地位的數據有:技術領先(85%)、質量領先(79%)、知名度(74%)、產品系列寬度(71%)、聲譽(70%)、銷售能力(69%)、傳統(67%)、國家銷售代理數量(65%)、銷售額(55%)、專門化(45%)。
思考五 國際化方面,中國專精特新企業仍是短板
“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我國目前評選出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更側重于解決“卡脖子”、補鏈補短板等問題,在國際化方面主要采用直接出口甚至是間接出口的方式。在海外直接設廠或者進行國際并購,只是少數企業的行為。
德國的“隱形冠軍”企業則是兩條腿走路,即創新+全球化。其中創新讓產品遠超競爭對手,全球化則讓企業有了規模效應。大多數“隱形冠軍”企業會在多個國家設有自己的子公司或者工廠,利用當地資源就地生產,全球化運營。
思考六 “雙碳”目標和全球產業鏈的調整
在未來,中國部分高耗能、高碳排放的產業必須轉移,比如鋼鐵等。而絕大多數產業應該盡可能在國內進行梯度轉移,從東部沿海轉移到中西部和東北等;部分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可以考慮在沿邊的自貿區設廠,盡可能地把產業鏈和供應鏈留在國內,尤其是保證高附加值和高技術部分。中國要區別于德國“隱形冠軍”的國際化模式,保住在國內的高端制造業,實現相對均衡的發展。
德國“隱形冠軍”最看重的是市場領導力,而非簡單的市場份額大小。
思考七 如何打造真正的技術轉化平臺?
德國有弗勞恩霍夫應用技術研究中心進行技術轉化。我國雖然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實事清單》中創造性地提出了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雙向揭榜”的活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工程:推動建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為企業搭建高層次人才供給通道,在國家人才計劃中對“小巨人”企業予以傾斜等。但科研體制改革方面還有調整空間,要把中科院和部分高校老師從課題和論文中解放出來,組成面向應用技術的開發平臺。
思考八 如何建立和諧的產業鏈協同關系?
德日模式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圍繞大型企業建立了kreitsch(系列)中小企業,如眾星捧月般專心長期做配套。在產品創新上,龍頭企業則采用開放式創新,在產品研發設計階段請配套企業協同加入,同時,在經營中盡可能地保持價格和利潤的相對穩定。
我國面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推出系列舉措:組織實施一批工程化應用驗證項目,促進優質產品先試首用;向龍頭企業征集技術產品問題,組織“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揭榜,以比賽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促進產業鏈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等。但涉及市場主體的自身利益及政策落實問題還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
思考九 為何德國的“雙元制”教育在中國水土不服? 思考十 需要與之匹配的社會文化價值觀
中國制造業目前的發展階段,無法為產業工人提供體面的勞動收入;西部勞動力大省和東部沿海用人企業之間在空間上分離;職業教育質量不高、課程落伍、與實踐脫節;職教系統缺乏向上及橫向貫通的通道;社會觀念問題(學而優則仕等)以及外賣快遞行業等對職業技術工人的沖擊(短平快獲得報酬)等使職業教育不能得到廣泛推廣。
工匠精神和長期主義需要“專心、專注、專業、專家”,聚焦細分市場,需要長期堅守不為“噪音”和誘惑所動搖的文化價值觀。中國“差不多”的傳統文化,疊加資本市場一夜暴富的吸引力等因素都是專精特新之路的文化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