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發才〔2022〕21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科技廳(委、局)、黨委宣傳部、科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黨委宣傳部、科協,中央、國務院有關部門、直屬機構,中央軍委科技委:
現將《“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科技部
中央宣傳部
中國科協
2022年8月4日
(此件主動公開)
“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推進新時代科普事業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編制《“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作為“十四五”科技創新領域專項規劃之一,明確“十四五”時期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重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一、成效與需求 (一)“十三五”期間科普工作成效顯著。 “十三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學技術普及工作,中國特色科普理念不斷提升并豐富發展,創新文化建設深入推進,我國科普事業取得新的顯著成效。初步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開放合作的協同工作體系,初步建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為核心的政策法規體系;公民科學素質不斷提升,“十三五”期末,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已達到10.56%,實現“十三五”科普規劃確定的超過10%目標;科普經費投入穩定增長,2020年,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額171.72億元,比2015年增長21.6%,科普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發揮了重要引領和支撐作用;科普場館數量穩步增加,全國共有科技館、科學技術類博物館1525個,比2015年增加21.2%;以多媒體手段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為支撐的科普傳播更加廣泛。全國共有科普網站2732個,科普類微博4834個,發文量200.82萬篇,閱讀量達到160.90億次,科普類微信公眾號9612個,發文量138.68萬篇,閱讀量達到28.04億次。 我國的科普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及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部分地方黨委政府對科普工作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科普組織體系和協調機制不健全,社會力量的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科普工作的長效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科普投入相對較低,科普基礎設施較為薄弱,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投入科普的政策舉措不足;對公眾關注的熱點科技問題、社會突發科技事件響應不足;科普工作的覆蓋面、滲透度與影響力仍然有限,科普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不明顯,科普績效有待提高;科普工作手段有待進一步創新。 (二)科普工作面臨新需求。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下,科普工作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崇尚科學和鼓勵創新的風尚。要推動科普工作改革創新,持續提升科普能力,強化科普價值引領,牢牢把握科技解釋權。要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持續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厚植土壤、夯實根基。 二、原則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求,深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積極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大力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共享科技創新成果,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有力支撐,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強化科普工作的價值引領,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堅定正確政治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堅持使命導向。服務國家發展大局,著力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引導科普工作聚焦“四個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構建創新發展的重要一翼,以科普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堅持改革創新。深入推進科普理念創新、內容創新、手段創新和機制創新,深化科普供給側、需求側改革,暢通科普渠道,健全科普工作體制機制,激發全社會開展科普的活力,全面推動科普工作現代化。 堅持全面融合。加強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完善科普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推動科普工作與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各環節緊密融合,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各部門協同聯動的科普事業發展新格局,全面發揮科普的基礎支撐作用。 (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科普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科普在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顯著提升,科普法規、政策、工作體系更加健全,全社會共同推動科普的氛圍加快形成,科普公共服務覆蓋率和科研人員科普參與率不斷提高,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顯著提升。 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15%;多元化科普投入機制基本形成,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時,引導企業、社會團體、個人等加大科普投入;科普人員數量持續增長,結構不斷優化;科普設施布局不斷優化,鼓勵和支持建設具有地域、產業、學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創建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提高科普基礎設施覆蓋面。 三、重要任務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根據發展目標,“十四五”期間重點實施以下任務。 (一)強化新時代科普工作價值引領功能。 著力塑造時代新風。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科普工作的全過程,不斷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全社會文明程度。深入挖掘并廣泛宣傳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科技內涵,加強中國特色科學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創新自信。推動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社會科學院、學校等加強科普工作。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等場所增加科普功能。充分發揮科普網站、科普平臺的作用,引導和支持網絡公眾科普力量發展,加大網絡科普優質內容供給。 加強科普領域輿論引導。依托權威專家隊伍,探索建立科普信息科學性審查機制。整治網絡傳播中以科普名義欺騙群眾、擾亂社會、影響穩定的行為,批駁偽科學和謠言信息,凈化網絡科普生態。堅決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抵制偽科學、反科學,打擊假借科普名義進行的抹黑詆毀和思想侵蝕活動。加強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農村地區的科普工作,推進移風易俗,帶動樹立科學文明新風尚。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新時代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內涵,把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融入創新實踐,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濃厚氛圍。創新宣傳方式和手段,鼓勵運用多種形式開展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宣傳報道,增強傳播效果、擴大傳播范圍。推動建設一批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推動學風作風和科研誠信建設,營造良好學術生態,為科技創新營造風清氣正的環境。 (二)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 強化科普理論研究。構建新時代科普理論體系。進一步深化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的重要指示的理論研究和宣傳。深刻把握新時代科普工作的本質和發展需求,加強科普領域的理論和實踐戰略研究,構建新時代科普理論體系。 增強科普創作能力。加大對原創科普作品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支持科普創作的政策措施,健全科普創作扶持辦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科普創作。依托科研、教育、文化等現有力量,實施科普精品工程,培育高水平的科普創作中心。推動制定實施優秀科普和科幻作品創作計劃。搭建科普創作研究平臺,健全科學家與創作人員交流機制,建設科幻電影科學顧問庫,積極培養創作制作隊伍。完善國家、地方科普作品獎評體系,提升優秀作品推介水平,激勵更多優秀作品產出。 完善科普設施布局。制定完善科普基地管理辦法,統籌各地方各部門科普基地建設。鼓勵支持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適應公眾需要,建設具有地域、產業、學科等特色的科普基地。創建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面提升科技館服務能力,加強對基礎設施、科普產品和展教服務內容等規范管理。促進全國科技館均衡發展,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建設科技館,支持和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科技館建設。發揮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綜合觀測站等的科普功能。推動在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規劃展覽館、文化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開展科普工作。引導公園、廣場、購物中心等公共場所因地制宜開展科普宣傳和科普惠民活動。加快推進鄉村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等建設布局,持續豐富農村科普設施載體。 構建全媒體科學傳播矩陣。引導中央、地方及行業主要新聞媒體參與科普創作與報道,推動在廣播、電視、新聞媒體平臺、綜合性報刊的重要時段或重要版面設立科普專欄專題,打造一批群眾喜愛的科普品牌欄目。充分利用有線電視網絡資源開展科普服務,提升科普進學校、進家庭的效能。大力發展網絡科普,發揮網絡新媒體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覆蓋面廣的優勢,支持適應新媒體特點的科普內容創作和傳播載體建設。鼓勵和支持以短視頻、直播等方式通過新媒體網絡平臺科普,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社會影響力的網絡科普品牌。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科普類期刊集群,培育世界一流科普期刊。探索科普傳播新形式,重視發展科普講解、科學演示、科學脫口秀等新型傳播形式,增強科學傳播效果。 持續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依托中國科普網分步驟建設國家科技資源科普化平臺,建設科普專家、科普輿情、科技傳播數據庫。持續完善科普中國平臺建設,提升科普資源匯集、整理、應用的能力。推進基層科普服務平臺與國家平臺間的互通互聯,推動形成覆蓋全國的科普服務網絡,促進優質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共用。加快推進科普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科普數字化應用示范場景。深入實施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強化科普信息與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深度融合。推動優質科普信息化資源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脫貧地區傾斜。 促進科普領域市場化發展。開展促進科普領域市場化發展的政策研究。推進科普與科技、文化、旅游、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培育專業化、市場化科普機構。鼓勵建立科普園區和企業聯盟。探索制定科普產品和服務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提升優質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引導各類科普機構開展科普展覽、影視、書刊、動漫、玩具、游戲及科普旅游產品、科普新媒體等開發、應用與推廣,服務新時代公眾日益增長的品質化、個性化、定制化科普需求。鼓勵舉辦科普產品博覽會、交易會,搭建科普產品和服務交易平臺。鼓勵開展科普親子活動、定制化講解、科學導游等增值服務,促進科普公益性和市場化協同發展。 (三)推動科普工作全面發展。 開展群眾性科普活動。組織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公眾科學日、科技工作者日等國家重大科普示范活動。結合世界地球日、環境日、海洋日、氣象日、水日和國際博物館日等國際紀念日及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航天日、防災減災日、節能減排周、安全生產月、節水宣傳周等,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的主題科普活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組織實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特派團、科技特派員、“科技110”、科技專家和致富能手下鄉等農村科普活動。組織開展適合少數民族地區特點的科普活動。積極引導科研機構、學校、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學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參與科普活動,大力提高活動策劃組織水平,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提升活動效果,提升科普活動的社會參與度、影響力和群眾滿意度。 推動科普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堅持科普要“從娃娃抓起”,構建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循序漸進,校內、校外有機融合的科學教育體系。遴選一批優秀科普工作者以及符合學校需求的科普基地,按照“雙向選擇”的原則,由學校自主選聘為科技輔導員或合作機構,并參與學校課后服務。鼓勵中小學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就近分期分批到科普場館和科普基地開展科普教育實踐活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強科學興趣,培育創新思維和能力。系統考慮新科學知識、新學習需求、新教學手段,加大優質科學教育資源和精品科普課程的開發,切實增強科學性、系統性、適宜性和趣味性,豐富中小學科技教育內容。加強高等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和科普實踐,鼓勵和支持高校教師、學生開展科普社會實踐。 加強重點領域科普工作。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大優質科普服務供給,提升公眾應用科學知識提升生活質量的能力,促進全社會科學、文明、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圍繞健康生活、公共安全、水安全、食品安全、鄉村振興、生物技術、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氣候變化、建筑科學、文化旅游、體育運動、交通運輸、市場監管、計量標準、地震安全等專業領域,加強主題科普內容開發與推廣,創作一批高水平的科普作品。調動行業部門積極性,挖掘行業科普資源,開展專題性、系列性科普活動。充分發揮行業學會、協會的聯合協同作用,發展行業科普組織,形成高水平的行業科普隊伍。 加強應急科普工作。建立健全國家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完善各級政府應急管理預案中的應急科普措施,推動將應急科普工作納入政府應急管理考核范疇。統籌自然災害、衛生健康、安全生產、應急避難等科普工作,加強政府部門、社會機構、科研力量、媒體等協調聯動,建立應急科普資源庫和專家庫,搭建國家應急科普平臺。積極開展應急科普宣傳活動,推進面向大眾的應急演練、防災減災等科普工作,增強科普宣教的知識性、趣味性、交互性。完善應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安全生產主題公園等安全文化教育基地,推動應急科普融入公眾生產生活。持續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媒體從業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 加強針對社會熱點的科普。探索建立社會熱點科普響應機制,研究社會熱點科普的主動推送解決方案,及時響應社會熱點,第一時間發布權威科學解讀信息,提升公眾認知能力,做好輿論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圍繞“碳達峰”“碳中和”、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公眾關注度高的科技創新熱點及科技政策法規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普。 加強國防科普工作。加強軍地協調配合,對標新時代國防科普需要,持續提升國防科普能力,更好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服務。鼓勵廣大國防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科普工作。鼓勵國防科普作品創作出版,支持建設國防科普傳播平臺。在安全保密許可的前提下,利用退役、待銷毀的軍工設施和軍事裝備,進行適當開發,建設一批國防科普基地。適度開放國防科研院所和所屬高校的實驗室等設施,面向公眾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防科普活動。結合國家重大科普活動開展國防科普宣傳。積極推進科普進軍營等活動,提高部隊官兵科學素質。 (四)推動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協同發展。 充分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科研機構要通過政策引導、經費支持、激勵考核等措施調動科技工作者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強化對科普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開展科普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科技工作者要通過撰寫科普文章、舉辦科普講座、參與科普活動、翻譯國外科普作品等多種形式開展科普。支持科學家運用專業特長,針對社會關注熱點、突發事件和公眾疑惑進行權威解讀。 持續推進科技創新資源科普化。圍繞科技強國建設的重大成就、重大政策、重點發展領域開展科普宣傳,提升公眾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認知水平,引導社會形成理解和支持科技創新的正確導向。聚焦前沿技術領域創作優秀科普作品。加強頂層設計,壓實承擔國家科技計劃的科研單位、科研人員的科普責任,推動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基金)合理設置科普工作任務和考核指標,強化科普內容產出。增強適宜開放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基地、天文臺、植物園、標本館、地震臺(站)等科研設施科普功能,在保證科研工作任務的前提下,增加向公眾開放時間,因地制宜開展科普活動。鼓勵新建科研設施一體考慮、同步規劃科普功能。 聚焦科技前沿開展針對性科普。針對新技術新知識開展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