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人才培養與開發
第三章 人才引進與流動
第四章 人才評價與激勵
第五章 人才服務與保障
第六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優化人才發展環境,集聚愛國奉獻的各方面優秀人才,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促進人才事業發展,推進人才強省建設,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人才培養、開發、引進、流動、評價、激勵、服務、保障等工作,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者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第三條 人才發展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為促進人才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促進人才發展應當遵循黨管人才、服務大局、市場導向、分類施策、創新驅動、擴大開放的原則,構建科學規范、開放包容、運行高效、智慧共享的人才發展治理體系。
第四條 本省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人才工作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制定實施人才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并將人才建設資金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
第五條 省、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才工作主管部門承擔本行政區域人才工作的牽頭抓總職責,負責組織協調、宏觀指導和督促檢查等工作,統籌推進人才隊伍建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負責人才政策組織落實、人力資源市場培育、人才服務體系構建等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有關人才工作。
縣級以上人才工作主管部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定期對人才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并根據評估情況及時調整或者優化人才政策。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建立人才資源統計制度,對當地人才資源狀況進行科學分析;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作出人才需求總體預測,合理規劃人才資源。
編制區域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專項規劃以及實施重大科研項目立項論證,應當將人才發展作為重要內容。
第七條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科學技術協會、歸國華僑聯合會等團體應當結合自身優勢,做好人才的溝通、聯絡、推薦、服務等工作。
鼓勵、支持各類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社會組織,為人才提供個性化和多樣化服務。
第八條 用人單位依法自主制定人才服務制度,落實各項人才政策,為人才進行創造性勞動提供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推進人才服務管理體制改革,保障和落實用人單位自主權,發揮用人單位在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中的主導作用。
第九條 對在人才發展促進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規定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人才培養與開發
第十條 人才培養與開發應當突出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導向,堅持德才兼備,遵循人才成長規律,注重培養人才創新意識和能力。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圍繞本地區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統籌做好重點產業、重要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培養、開發,推動人才工程項目與產業發展相銜接。
第十二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基礎研究人才和前沿技術研究人才培養的長期穩定支持制度,鼓勵、支持人才自主選擇科研方向、組建科研團隊,提升本省科技原創能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開展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技術攻關等方面的人才,在項目支持、科研經費、財政補貼等方面給予傾斜。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優化配置教育資源,建立健全教育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中小學校應當改進和創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意識,鼓勵青少年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鼓勵、支持省外學校、教育和科研機構在我省設立教育教學、研究、實訓機構或者項目,利用其優質教育資源為我省培養人才。
第十四條 高等學校應當根據本省重大發展戰略需要和人才需求,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高等學校根據自身辦學條件,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和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
(一)完善學科專業、類型、層次和區域布局動態調整機制,扶持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學科建設;
(二)開展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培養;
(三)設立流動崗位,聘請相關科研人員、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兼任教師;
(四)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完善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服務機制;
(五)推進產教研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育人,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
(六)推動校地融合發展,促進高等學校科技、人才、學科優勢與地方區位、資源、產業優勢全面對接。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支持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以及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建設科研平臺,促進科技人才培養;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形成大科學裝置集群;鼓勵、支持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以及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設立院士工作站、專家服務基地等平臺,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
省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加強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科研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的組織建設,并按照規定給予補貼。
第十六條 鼓勵、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開展原創性基礎研究和面向需求的應用研發。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從事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以及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給予支持。
第十七條 鼓勵、支持社會力量通過建設創新創業服務平臺、舉辦創新創業大賽、提供創新創業服務等方式,吸引優秀項目和科技成果到本省落地轉化。
企業和社會資本建設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政府財政應當按照規定給予補貼。
第十八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人才強省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制定出臺支持扶助措施,組織實施泰山系列和齊魯系列等省級人才工程,并按照規定對入選的人才給予補助獎勵,推動高端人才的培養、集聚。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立并組織實施相關人才工程。
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吸引、集聚、支持青年人才,加快青年人才的培養、開發,并按照規定職責重點做好下列工作:
(一)在專家遴選、科技表彰、自然科學基金使用中向青年創新人才傾斜,并合理提高青年創新人才的占比;
(二)在政府財政支持的人才工程中適當安排一定比例的青年人才名額;
(三)定期選派一定數量的中青年教師、科研人員、醫務工作者、法治工作者以及經營管理人員等到國(境)外進修;
(四)資助青年博士生等優秀青年人才進行國際學術交流;
(五)支持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圍繞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任務,選派優秀青年人才到基層人民政府或者企業掛職。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有利于企業家成長和創新經營的體制機制,加強在企業戰略管理、市場開拓、創新經營模式、資本市場與投融資等方面的培訓,積極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壯大職業經營管理人員和優秀企業家隊伍。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技能人才培養,推行企業技能人才自主評價,組織選派優秀高技能人才赴境外研修學習,支持有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評選首席技師,推進特色技能工作站建設,設立勞動模范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等技能人才培養平臺,促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第二十二條 職業學校(含技工學校)應當圍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多元辦學模式,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繼續教育工作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促進繼續教育事業的發展。
鼓勵、支持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行業協會、培訓機構等以多種形式滿足專業技術人才能力提升需求。
用人單位應當將專業技術人才能力提升納入職工教育培訓范圍,依法提取的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可以用于專業技術人才參加繼續教育和各類培訓。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保障力度,統籌解決技工培養中的辦學條件、辦學資金等問題,落實相關待遇政策,加快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統籌加強農業科技人才、農村專業人才、返鄉創業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等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培養扎根農村、服務基層、具有引領和帶動作用的農村實用人才。
第二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完善社會工作人才評價制度,加強社會工作服務組織標準化建設,培養職業化、專業化社會工作人才。
第三章 人才引進與流動
第二十七條 人才引進與流動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破除戶籍、所有制、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制約,增強和釋放人才活力,注重柔性引才和靶向引才,優先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第二十八條 省人才工作主管部門應當統籌推進人才工程項目與各類科研、基地計劃相銜接,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事業和平臺支持。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發布人才需求目錄,引導用人單位精準引進各類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鼓勵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求自主開展人才需求預測,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人才供需預測分析研究。
第二十九條 省和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定期組織人才交流活動,簡化引進手續,落實優惠政策,為省外人才到本省工作創造條件。
探索建立并完善高層次人才臨時周轉編制專戶制度,引進高層次人才。
第三十條 對來本省創新創業的國際一流或者頂尖人才團隊,省和設區的市人才工作主管部門可以在引進程序、扶持政策等方面一事一議,給予支持。
第三十一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優惠措施,為留學人員到本省創新創業提供服務。
鼓勵、支持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創建留學人員創業園或者依托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載體,吸引留學人員到本地創新創業。
留學人員到本省創新創業的,可以享受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等優惠政策;留學人員創辦企業按照規定享受相應的專項資金扶持和土地供應政策。
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機構應當對符合條件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在申請永久居留、辦理人才簽證、聘雇外籍家政服務人員等方面提供便利。
第三十二條 鼓勵、支持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以及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在國(境)外設立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或者在省外設立研發中心,引進使用高層次人才。引進使用的高層次人才,可以按照規定申報本省重點人才工程或者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科研項目。
鼓勵、支持具有先進技術的境外公司或者科研機構在本省建立研發中心、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
第三十三條 高等學校、科研機構以及其他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可以根據工作需要設置特設崗位或者流動崗位,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引進急需緊缺的專業人才。
第三十四條 建立市場化引進人才機制。鼓勵、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以及其他的第三方機構、個人,與用人單位合作引進人才或者提供引進人才承包服務;對引進高層次人才起直接、關鍵作用的,按照規定給予獎勵。
第三十五條 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通過企業掛職、兼職、離崗或者在職創辦企業等方式創新創業,取得的業績可以作為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崗位競聘、考核的重要依據。
省和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艱苦崗位和基層人才保障水平,鼓勵、支持人才向基層和欠發達地區流動,并在職稱評審、人才招錄、柔性引進和工資福利等方面給予扶持、補助。
第三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結合實際,暢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渠道,制定并落實降低其生活成本的政策措施,吸引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和創新創業。
設區的市可以根據當地產業優勢、人才特點創新人才引進與流動機制,建設各具特色的人才集聚區。
鼓勵、支持有條件的設區的市加快建設國際人才集聚高地,在外籍人才來華工作許可、永久居留申辦、簽證證件辦理、執業資格認證等方面提供便利服務。
第四章 人才評價與激勵
第三十七條 人才評價應當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科學設置評價內容和標準,注重代表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和轉化應用,合理使用職稱、學歷、獎項、論文專著等評價指標。
人才激勵應當堅持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的原則,以尊重和實現人才價值為導向,激發和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第三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科學化、社會化、市場化的人才評價機制,發揮政府部門、用人單位、專業組織、行業協會等多元評價主體作用,健全組織評價、專家評價、市場評價、社會評價等相結合的人才綜合評價體系。
人才評價應當科學合理設置周期,堅持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短期評價和長期評價相結合,適當延長基礎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評價周期。
第三十九條 人才評價應當結合崗位特點,按照下列標準分類實施:
(一)基礎研究領域,人才評價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注重研究成果質量以及社會影響力;
(二)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領域,人才評價突出市場評價和社會評價,注重創新能力、創新成果、專利創造和運用;
(三)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人才評價重在同行認可和社會評價,注重研究成果的學術原創性和實際應用價值;
(四)科技成果轉化領域,人才評價重點關注知識價值和市場評價,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五)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評價注重市場和出資者認可以及經營管理業績考核,對其中的企業家評價還應當突出創新發展、服務社會等方面的成效;
(六)技能人才評價以技藝技能評價為主,注重操作水平和工作業績。
對前款規定的人才評價標準未涵蓋的領域,應當根據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結合本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與其能力、貢獻、業績等因素,進行單列評價。
第四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應當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按照分類評價標準,完善社會和行業認可的職稱評審方式,突出用人單位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申報參加職稱評審渠道。
高等學校、科研機構、醫療機構、大型企業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單位,可以按照規定自主開展職稱評審。
省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應當對水平評價類職業(工種)推行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推進職業資格、技能等級與職稱制度銜接、工程技術領域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貫通發展。
省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外籍人才、港澳臺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和高層次人才職稱直評辦法。
第四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改善基層專業技術人員工作生活條件,拓展職業發展空間。
鼓勵設區的市結合當地實際,完善本地區基層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管理辦法,實行定向評價、定向使用的基層職稱制度,提高基層專業技術人員保障水平。在生產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同等條件下可以優先晉升專業技術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