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山東省人民政府網站發布關于印發《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以下稱《規劃》)的通知?!兑巹潯啡娜缦拢?/span>
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贝筮\河貫通南北、溝通內外、聯通古今,促進了流域內儒家文化精髓與南北城市文明的極大融合,是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長廊,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大運河(山東段)地處大運河中樞區段,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是運河文化活態性、融合性的典型代表,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遵照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有關要求,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統籌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助推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協同打造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特編制《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
規劃核心區為運河主河道流經的18個縣(市、區);拓展區為沿運5個市,由北向南依次為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濟寧市、棗莊市。
規劃實施期為2020-2035年,展望到2050年。
一、規劃背景
(一)基本情況
大運河(山東段)沿線地區與蘇皖豫冀四省交界,是貫通運河南北的重要河段,世界遺產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戰略地位重要,發展基礎良好。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大運河(山東段)擁有運河、泰山、曲阜三孔等世界文化遺產,8段河道、15個遺產點入選大運河遺產名錄。沿線擁有南運河德州段、中河臺兒莊段、汶上南旺分水樞紐、東平戴村壩等諸多物質文化遺產和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方位展現中華文化多樣性的代表性區域。
運河功能持續發揮。歷史上,大運河(山東段)一直是溝通中國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經濟中心的生命線,是南糧北運、商旅交通、軍資調配的交通動脈,有“國家漕運江南四百萬,寄徑于山東漕河一線”之稱。黃河以南段長期承擔著重要的航運功能,是全省內河航道網的主要組成部分。
傳承創新優勢明顯。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制定實施大運河遺產保護的相關規劃和管理辦法,著力打造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根植于齊魯文化,融合吸納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形成了誠信、仁義、包容、開放、多元的魯風運河文化特質。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面推行河長制,持續加大運河沿線和南水北調沿線等生態環境整治力度,流域水環境質量連續13年持續改善。運河沿線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等保護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二)存在問題
遺產保護壓力巨大。大運河時空跨度大,沿線遺產眾多、種類豐富,不同時期、不同形態的遺產資源疊加交錯,保護難度大,碎片化保護現象突出。多元投入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遺產考古挖掘進展滯后,保護修復歷史欠賬較多,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力不足。
傳承利用質量不高。對運河文化多元價值體系研究闡發滯后,與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等聯動不夠緊密,文化引領能力不足。各類文化生態資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徑較為單一,部分優質資源長期閑置,與相關產業的融合程度較低,對遺產保護的支撐作用不足。
資源環境形勢嚴峻。城鄉建設擠占河湖生態空間,部分河段濱河、濱湖濕地淤積和退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部分水利基礎設施老化問題突出,航運污染問題逐步顯現,農村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解決,河流水質穩定全面達標壓力較大。
協調機制亟待加強。沿線區域合作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不完善,大運河保護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不夠,現行遺產保護、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規劃內容和政策措施存在矛盾沖突,制約了大運河文化帶的整體保護開發和建設。
(三)重大意義
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充分挖掘大運河(山東段)優勢,結合新時代要求,打造好大運河文化帶,有利于推動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注入新活力;有利于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動鄉村振興,打造經濟文化繁榮和生態環境良好的高質量發展增長極;有利于促進儒運文化融合交匯,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打造山東融入國家戰略的更大平臺,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深化開放合作,提高在全國發展大局中地位。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目標定位,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著力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著力推進河道水系治理管護,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著力推動文化和旅游發展,著力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著力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機制,建設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示范區,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提供重要支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保護優先。妥善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確保其延續性。突出保護治理,強化頂層設計,加強合理規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統籌推進文化遺產保護、河道水系管護和生態環境修復,建立健全部門和區域協同推進機制,構建大運河整體聯動保護大格局。
強化傳承,創新發展。深入挖掘大運河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內涵,加大文化遺產考古研究與保護展示力度。加強對運河文化、運河藝術、運河故事的研究闡發,推動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運河文化與齊魯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價值引導力、精神原動力、文化軟實力。
優化布局,合理利用。統籌考慮大運河資源承載能力,優化文化遺產、河道水系、生態環境等保護傳承利用的空間布局,明確空間管控要求,理性有序創新開發,合理利用文化生態資源,促進文化旅游及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重塑大運河整體形象。
(三)功能定位
大運河文化交流互鑒先行區。發揮大運河(山東段)文化類型多樣性、底蘊深厚的資源優勢,以大運河文化遺產為載體,用足用好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重要平臺,促進世界文明對話,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強化推動運河文化走出去的使命擔當,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鑒高地。
大運河文化保護展示核心區。持續開展大運河(山東段)遺存考古調查、發掘、研究、保護和展示工作,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考古新發現的大運河重要遺存等內容為重點,實施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打造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系統性展示典型示范區。
大運河生態文明建設引領區。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全過程各領域,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拓展綠色生態空間,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打造河湖岸線功能有序、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生活環境綠色宜居、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相得益彰的綠色生態廊道。
大運河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區。深度挖掘山東運河沿線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濃郁的民俗風情,促進運河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文物保護與古城鎮街區修復融合、運河故道與鄉村旅游融合,優化旅游聯盟線路建設,打響“魯風運河”品牌,打造領略運河風情、增強文化自信的旅游目的地。
(四)主要目標
2020—2025年,大運河(山東段)文化遺產實現全面保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狀況顯著改善,現場標識、展示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建成一批闡釋水平高的大運河專題遺址博物館、陳列館或展示館。主要河段基本實現正常來水年份有水,綠色生態廊道基本建成,協同推進機制不斷完善。核心區范圍內現有文化遺產梳理甄別全部完成,各類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實現全覆蓋,分級分類展示體系基本建立,重大遺產保護工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生態運河建設成效顯著,流域治理工程、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快推進,核心監控區內不符合規劃和生態保護要求的建設項目得到有效控制,河湖水質明顯改善。適宜河段實現旅游通航,黃河以南段實現綠色通航。大運河旅游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改善,形成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線路,“魯風運河”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權責明確的大運河(山東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機制和平臺基本建成并運行良好。
2026—2035年,大運河文化遺產實現科學保護、活態傳承、合理利用,主河道全線有水,生態環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顯著提升。大運河文化遺產實現整體系統保護,現代化展示體系全面建成,大運河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得到深入挖掘和活態傳承。力爭實現運河正常來水年份全線有水,已通航河段航運效能有效提升。核心監控區內不符合生態環境保護和相關規劃要求的已有項目和設施全部撤離,生態服務功能明顯增強,綠色生態廊道全面建成。文化和旅游與相關產業實現深度融合。
到2050年,全面展現繁榮發達、誠信仁義、包容開放的“魯風運河”風采,樹立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的典范,彰顯齊魯風采的大運河文化帶,成為新時代現代化強省的重要支撐,具有國際示范意義的歷史文化遺產廊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輝煌畫卷的亮麗風景線。
三、空間布局
按照重點突破、融合互動、整體推進的原則,集中力量加快突破核心區,統籌推動拓展區和輻射區建設,形成核心區引領、拓展區融合、輻射區聯動的發展格局。
(一)規劃分區
核心區,主要是指運河主河道流經的18個縣(市、區),包含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產點,是孕育形成大運河文化的主要空間,也是大運河文化帶的關鍵區域。包括德州市德城區、武城縣、夏津縣,臨清市、茌平縣、聊城市東昌府區、陽谷縣,東平縣,梁山縣、汶上縣、濟寧市任城區、嘉祥縣、魚臺縣、微山縣,滕州市、棗莊市薛城區、嶧城區、臺兒莊區。其中,大運河文化帶的主軸和具備條件的其它有水河段兩岸各2000米的核心區范圍劃定為核心監控區。
拓展區,主要是指運河主河道流經的市,是大運河文化向外逐步拓展與沿線地域文化融合的交匯地帶,也是大運河(山東段)文化帶的重點區域,包括沿運5個市,由北向南依次為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濟寧市、棗莊市。
輻射區,主要是指大運河文化進一步向外傳播輻射的聯動區域,也是支撐和保障大運河文化帶的重要空間,包括除核心區和拓展區之外的地域范圍,銜接“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雄安新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
(二)發展布局
統籌考慮大運河文化資源、區位特征、水系特點、河道現狀和沿線經濟社會發展基礎條件,著力構筑“一條主軸、一個高地、五大片區、多點聯動”的空間格局框架。
提升運河文化帶主軸。以大運河核心區為主軸,充分發揮線性串聯和綜合展示功能,依托魯風運河獨特優勢,推進歷史文脈貫通、南北水脈聯通,實現大運河水域、岸線及沿岸珍貴文化、生態、景觀等資源要素以點帶面、有機整合,構筑串珠成鏈的發展格局。
打造齊魯文化高地。依托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統籌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挖掘闡發和弘揚傳承,加強歷史文化精神空間的再現重構和展示體驗,以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為核心,構筑貫通始祖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歷史文脈的高地,打造中華民族早期起源與歷史傳承的時空展示長廊,形成與主軸融合發展的格局。
重塑五大沿運片區。堅持以文化為紐帶,突出各地文化特色優勢,完善一體化合作發展機制,形成對大運河本體的空間支撐。德州市,尊重古運河原始自然風貌,建設運河自然風貌展示區。聊城市,突出挖掘運河時代商業文明,建設大運河商業文明展示區。泰安市,推動運河文化與泰山文化融合發展,打造國際著名旅游和康養目的地。濟寧市,進一步打響“孔孟之鄉、運河之都”兩大品牌,打造儒運融合交匯的文化圣地。棗莊市,突出古城特色、紅色文化、魯南文化,打造“活著的運河”和沿運獨有、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休閑區。
促進多點融合聯動。圍繞運河文化主軸、齊魯文化高地和五大片區建設,深入挖掘各地文化資源,推動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齊文化、黃河文化、海洋文化、紅色革命文化與運河文化的互促共進、并榮共生,加強沿運文化交流合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彰顯齊魯文化獨特魅力,形成輻射聯動的發展格局。
四、加強文化遺產系統保護
統籌推進文化遺產整體性、搶救性、預防性保護,實施歷史文化遺址遺跡保護、搶救和修復工程,加快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最大程度保持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
(一)提升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
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以大運河遺產區名錄8段河道和15個遺產點為重點,加快建立歷史文化遺址遺跡分類名錄和項目庫,打造世界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典范。
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實施運河文化遺存和文物普查行動計劃,持續推進大運河考古調查、發掘及認定,開展文物、考古、歷史等專題研究,深入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內涵,實施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規劃,完善大運河文化遺產分級分類名錄,加強動態調整。實施環境風貌綜合整治,完善提升文物保護利用設施,設立統一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展示標識系統。加強珍貴文物鑒定評估工作,提高文物保護等級,推動更多具有較高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可移動文物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和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完善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完善智能化、網絡化、精準化保護體系。
科學實施搶救修復工程。開展文物搶救修復需求普查,進行定級鑒定和建檔登記,分批分類開展搶救修復。堅持不改變原狀、最低程度干預原則,在全面強化日常保養和維護基礎上,實施珍貴文物搶救性保護,實踐文化遺產保護科學理念,創新保護維修項目管理體制機制,杜絕因不當維修造成的文物破壞。堅持以歷史文脈為依托,將文物梳理修繕與文脈傳承延續相結合,從單體修復向成線、連片、跨區的系統性修復轉變。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文物修復機構的合作交流,研發創新修復技藝,更好地保存文物的原有形制、結構、材料和工藝特色。
推動遺址遺跡組團式保護。牢固樹立系統保護理念,在尊重歷史、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實施重點遺址遺跡組團式保護工程,高水平建設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持續推進“活態展示工程”,建成一批具備開放條件的遺址遺跡展示區,全面提升遺址遺跡保護展示水平。啟動一批考古研究重大項目,全面開展系統嚴格的考古挖掘,加強基本建設工程中的考古勘查和搶救性考古工作,推動考古新發現成果加快轉化。
(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堅持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有機統一,完善省、市、縣三級名錄體系,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保護措施,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水平。
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力度。加大對運河文學藝術、傳統工藝、地方戲曲、曲藝、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力度,做好整理編纂工作,為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運河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爭取更多的項目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載體和空間的保護,實施周邊自然、人文環境和遺產集聚區整體性保護,推動臺兒莊運河、鄒魯、泰山、臨清運河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建設。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搶救性保護。
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振興計劃。振興大運河(山東段)沿線傳統工藝,對具有市場前景的傳統工藝項目實施生產性保護。加強傳統工藝人才培養,鼓勵開展傳統工藝科學理論研究和技術攻關,支持改進工藝、完善功能、拓展用途、提高品質,培育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打造“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加強大運河(山東段)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鼓勵支持社會資本依法合規參與建設傳習所、展示體驗館等設施,資助傳承人授徒傳藝、交流切磋。加強數字化信息采集記錄,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展示水平。
(三)重視歷史文化和風貌保護
統籌遺址遺跡本體保護與周邊歷史風貌保護,實施大運河風貌修復、還原。根據大運河文化遺產空間肌理和線路脈絡,梳理、甄別與大運河文化遺產及其價值存在直接關聯的景觀風貌、生態環境資源,尊重不同河段的環境及景觀特色,加強系統性、立體性保護和修復,保持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真實性和整體性。做好遺址遺跡與周邊歷史風貌整體還原,探索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產周邊環境風貌保護管控清單,加強控制性保護,城鄉建設、產業發展、水利航運、居民生活等活動要符合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要求。以歷史文化名城為核心,以運河兩岸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為支撐,著力做好空間肌理梳理、文物古跡普查、歷史文化挖掘等工作,在嚴格論證基礎上,開展系統性保護,穩步推進詮釋歷史文化的標識性文物和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等保護,延續傳統格局,維護歷史風貌。遵循最小干預原則,開展文物和歷史建筑、傳統民居修葺;采用微改造的“繡花”“織補”方式,提升歷史文化街區環境品質,不違背群眾意愿搬空原住居民進行商業性開發。推廣有機更新、漸進更新,不大拆大建、不拆真建假,不砍樹、少挖山、不填湖,減少周邊建筑與基礎設施建設對視覺景觀的干擾破壞。對遺址遺跡保存相對完好但周邊歷史風貌遭到破壞的,積極穩妥推動周邊歷史風貌修復工作,更全面地展示運河文化的獨特魅力。
五、推動運河文化創新發展
堅持活態化傳承、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大運河(山東段)歷史文化資源,凝練大運河文化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文化特質,結合時代要求,講述運河故事,傳播弘揚運河精神,激活運河記憶。
(一)深入挖掘運河文化
加強大運河(山東段)文化資源普查,整合運河民間文獻、文化旅游、民俗、水利工程樞紐等資源,建設大運河文化資源公共數據平臺。繼續加強大運河文化研究闡釋,編纂《山東運河文化叢書》《京杭大運河山東段志》,推動運河文化的深度詮釋與準確解讀。深化運河文化與“一帶一路”理念、儒家文化、泰山文化、中原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水滸文化、漕運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的研究,闡釋大運河在推動南北文化、東西文化、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的重大作用。深入挖掘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棗莊古棗林、樂陵棗林復合系統等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利用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豐富的生態文明內涵。定期舉辦弘揚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討論壇、技藝交流和群眾喜聞樂見的節慶等活動,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闡釋、活態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價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
(二)講好運河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