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科技強國、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工匠型人才。工匠型人才需具有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還應具備對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的理解、使用、交互和創新等數字素養。
近年來,我國工匠型人才隊伍建設穩步推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度肆Y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實施“技能中國行動”,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因此,進一步完善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厘清工匠型人才培養的責任主體、探索培養路徑、搭建培養載體、建強師資隊伍,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培養一支數量充足、技藝精湛的工匠型人才隊伍,是當務之急。那么,高水平工匠型人才如何培養?
首先,厘清責任主體。各級政府、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是培養工匠型人才的核心主體,需要自覺肩負培養高素質工匠型人才的歷史使命。各級政府,尤其是科技、教育、人社等主管部門需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制定發展規劃,出臺系列制度政策,在全社會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科教協同育人體系。行業企業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高質量發展中的主導作用,不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主動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將培養工匠型人才納入科技創新、生產經營工作計劃等。職業院校理應將服務科技創新融入教育目標之中,明確職業教育辦學定位,立足學科專業和師資優勢,聚焦人才培養、應用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提高工匠型人才培養質量。
其次,探索培養路徑。工匠型人才培養需要在實踐中錘煉精湛技藝,提高創新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而科技創新項目實踐育人是有效路徑。應統籌社會資源、集聚多方力量,聯合開發科技創新育人項目等教育教學資源,借助創新中心、企業研究院等科研平臺,構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產學研用一體化的科教協同育人體系,探索科技創新項目實踐育人的工匠型人才培養模式。同時,通過項目立項優先、經費資助優化等激勵措施,鼓勵科研人員將項目成果轉化為培養工匠型人才的育人資源,遵循認知規律和工匠精神內涵要義,將科技項目改造延伸為綜合訓練項目、導師制培養項目等綜合性育人項目,并匯集成項目資源庫,由各級政府主導,搭建科技創新項目育人服務平臺,形成共建共享共用長效機制。此外,應優化考評機制,推行“科研助理制”,鼓勵在校學生、行業企業一線員工進入科研平臺、加入科研團隊、參與科研實踐,共同開展技術創新和項目研發,制定學分、工時認定折算實施細則,形成“人人進平臺、人人入團隊”的良好局面,在實踐中實現科技創新與工匠型人才培養共生共長。
再次,搭建培養載體。各級各類科研平臺、協同創新中心和中試基地等實體機構,是開展科技創新和培養工匠型人才的有效載體。各級政府應集中專項資金,提供專用場地,遴選重點團隊,購置關鍵儀器設備,搭建具有真實場景的高水平技術技能創新公共平臺,出臺相關政策積極引導強化創新平臺的育人功能,支撐工匠型人才培養;整合優質教育資源,打造虛實結合、開放共享的數字化育人空間,將數字素養的培養與提升融入工匠型人才培養之中。發揮產業集群優勢,按照“政行企校”共建共管共享原則,搭建地方產業技術中心和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實體技術平臺,按照技術細分組建科研小組,由各級科技部門滾動遴選“科技特派員”下沉指導,通過立地式科技服務,聯合培養工匠型人才。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內在邏輯和規律,充分利用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產學研用一體化打造中試基地,從政府財政資助,地方龍頭企業、民間風險投資入股,相關機構提供金融服務等多渠道籌措資金,對科技成果進行風險評估,擇優開展中間試驗,研制新工藝、新產品,搭建將科技成果轉化到生產應用中的橋梁,在成果轉移轉化中培養工匠型人才。
最后,建強師資隊伍。培養工匠型人才的師資,包含學校教師、科研導師和企業工程師等多方主體,如果師資水平不高、知識陳舊、工程能力不足,培養高素質工匠型人才便是空中樓閣。因此,應制定中長期師資能力提升培養計劃,開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為核心的師資綜合能力提升培訓,推動師資緊跟科技發展步伐,對標數字素養核心指標,圍繞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等主題,系統提升師資的數字技術和數字素養,強化師資隊伍的知識迭代能力。應發揮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綜合平臺優勢,選派院校教師“帶課題下企業”,企業技術人員“帶項目進院校”,形成職業院校教師聘為企業技術人員、企業技術人員聘為院校兼職教師的“校企互聘”長效機制,聯合開展工藝改進、產品研發、技術推廣和成果轉化等技術服務項目,提升師資隊伍的工程實踐能力。面向新興產業,組建學科交叉、信息互通的重大技術攻關團隊,深度推進產學研協同攻關,解決“卡脖子”難題,培育師資隊伍重大項目攻關能力。通過專題培訓、技術服務和項目攻關,全面提升師資隊伍綜合能力水平,助力工匠型人才培養。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