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全球科技革命發展的主要特征是從“科學”到“技術”轉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產業化??萍汲晒D化是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形式,是將科技創新“勢能”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的重要路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一系列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的重大舉措,對于營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具有深遠意義。
科技成果轉化是基礎研究成果從科研院校走向企業、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科學向技術轉化的升維活動,具有與科學研究的專業性和產業發展的市場性相通卻不相同的范式。必須深刻認識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遵循科技成果轉化的客觀規律精準施策,才能加速將優質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深刻認識科技成果轉化特點
科學研究門類多、抽象性強、不確定性大,一般采取專業化分工,不斷向廣度、深度、精度邁進,以發現更多未知規律和現象。在科學到技術的轉化過程中,由于各類技術不斷加入,技術體系越來越復雜,但最終只有極少數技術可以在取長補短的融合中“化繭成蝶”質變為“1+1﹥2”的新成果。新成果在特定產業中發育成熟,并逐步與其他技術、需求結合,進一步演化,形成新的產業。通過對上述現象的觀察,根據實踐經驗總結出科技成果轉化的四個基本特點。
一是“100∶1”,即約100篇高水平科學研究論文中有1項有轉化潛力的成果。科學研究旨在發現世界,是“縱向比新”,所以要自由探索、百花齊放,也正是這種天馬行空、無用之用的研究為改變世界創造了更多機會。而成果轉化旨在改變世界,既要“縱向比新”,還要“橫向比優”,隨著維數升高,約束條件也更多,選擇性有限,最終成功的往往只是最優的那一個。
二是“10∶1”,即10項有轉化潛力的成果最終只有1項成功。技術演化的路徑充滿不確定性,在演化過程中技術復雜性增加,而駕馭復雜技術體系的能力卻越來越難以企及。新技術與傳統供應鏈不匹配、資源不足、環境變化等均有可能導致技術轉化半途而廢。
三是“2∶1”,即轉化成功的項目中以創業形式實施的項目數量是以技術轉移實施的2倍。先進的創新成果往往基于新的技術原理或方法,常常與現有技術體系難以兼容。大樹底下難長草,先進成果需要較長的時間培育,因此往往需要相對獨立的成長空間,盡快形成核心競爭力。
四是“5%∶1‰”,即創業的平均成功率約為5%,而一次技術創業的成功率僅約1‰。當前,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一個技術難以獲得足夠大的市場,需要不斷創新推出新技術,才能占領更多細分市場。同時,創新日新月異,新技術不斷產生,技術半衰期在減小,因此新技術很有可能會快速從市場中退出。
遵循客觀規律精準施策
科技成果轉化的基本特點揭示了科技成果轉化具有自身規律。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痛點需遵循客觀規律,精準施策。
一是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增加有轉化潛力成果絕對值。“100∶1”揭示“矛盾”即“統一”,在從科學到技術轉化道路上“數量決定質量”,“新”越多、“優”越可能,簡單甚至違背規律地要求提高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率,可能導致低水平、短壽命創新。要持續加強基礎研究,產生更多原創性、引領性高水平基礎研究成果,把可轉化的成果基數做大。同時,基礎研究非一日之功,因此要更加積極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充分利用全世界的智慧與力量推動更多重大原始創新。此外,要探索建立潛力成果的高效遴選機制,避免在錯誤或沒有優勢的項目上投入,增加優質項目支持的機會成本。
二是全方位完善科技成果培育體系,提升轉化成功相對值。“10∶1”說明有轉化潛力的成果即能發芽的種子是可以通過完善培育條件而提高成活率的。要積極發展公共研發機構、未來產業研究院,支撐早期項目驗證與熟化。要聯合大學院所建設專業型孵化器及基金,促進知識與經驗共享,培育高精尖技術。要聯合龍頭企業組建產業型投資基金,并開放應用場景,加速技術驗證和迭代。要建立專業的技術經理人隊伍,負責成果轉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務。要建立耐心和包容的創新文化,對科技成果轉化給予長期支持,鼓勵創新和試錯,包容失敗。
三是鼓勵科技創業,培育優質產業種子。“2∶1”反映出創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形式,高校院所要樹立全社會價值最大化的理念,將技術轉移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而不是自家短期生意,要簡化技術轉移的流程和手續,降低創業及技術轉移門檻,播下盡可能多的產業種子。大學要完善人才培養結構,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比重,加強技術傳承人培養,通過“技術+人才”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新路徑。創業企業要回歸創造經濟價值的經營本質,而不是一味追求估值,以避免估值虛高而后續融資難度增大。
四是支持企業持續創新,不斷改造技術基因。“5%∶1‰”指出在科技大變革的時代,創新機會在增多的同時,難度實際上也在增加,技術升級是創業企業壯大的關鍵。要搭建公共技術平臺,彌補創業企業自身能力不足,為其持續注入新技術,不斷改造技術基因,增強其在已有賽道的競爭力,或者為其開辟新賽道,實現技術累加效應。既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也要完善專利授權制度,避免專利泛濫或圍獵,鼓勵非重大發明快速流向企業,增強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作 者:
王茤祥 系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研究員
劉楊 系中國產學研融合創新體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來源:《科技日報》(2024年11月18日 第08版: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