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下午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貫徹落實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需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教育夯實新質生產力根基。教育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推動力,對于夯實新質生產力的人才根基具有基礎性作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戰略部署,服務上述產業發展對未來的高等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課題。我國高等院校要提前布局一批前瞻性學科,推廣開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加快學科專業體系動態升級,推動新時代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新質生產力是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技術為支撐,亟需利用新技術對傳統人才培養體系進行數據化、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轉型,從而壯大數字化人才隊伍。高校應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教育新模式,將數字化相關的技術知識融入課程體系,全面提高數字化人才隊伍培養數量與質量。
科技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科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創新催生出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著眼于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一方面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兼顧當前和長遠的重大戰略布局,貫通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通過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集聚人才成建制大兵團作戰,全面提升科技源頭供給能力、先發突破能力、產業支撐能力。另一方面,要依托科技創新加快補齊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短板,把科技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自主可控的科技創新體系保障現代產業體系的安全性。
人才支撐新質生產力躍升。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新質生產力的主體力量,在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中起著重要支撐作用。要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多措并舉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為新質生產力匯聚強大的人才支撐。加強高能級的科創平臺載體建設,拓展頂尖人才培育、引進新渠道。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布局前瞻性研究,在頂尖人才聚集的地區和機構,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中心、國家創新中心等高水平人才高地;在高層次人才集聚的中心城市加快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營造良好人才環境創造條件。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構建教育、科技、人才等政府部門共同參與的跨部門合作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創新聯合體的人才培養使用作用,完善教育、科技、人才資源配置方式,統籌各類人才計劃,理順各系統人才支持計劃項目的接續工作,形成上下對接、各有側重、系統有序的人才整體支持計劃,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支撐新質生產力躍升。(本文作者分別為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山東省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