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意義、要求與任務

      欄目:行業動態 發布時間:2024-02-18

      ● 摘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新時代實現中國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關鍵舉措。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視角出發,在應用國家創新系統觀和整合式創新理論,深刻理解、準確把握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大意義和時代要求基礎上,應當進一步明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理論基礎、戰略邏輯與主要任務,通過強化頂層設計統籌系統布局、加強基礎研究體系整體布局等任務舉措,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 關鍵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科技戰略任務;基礎研究體系;協同創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統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彰顯出中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信心與決心。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皬睦碚撨壿?、發展戰略邏輯和國際競爭邏輯來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視角下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指國家為了促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產業前沿技術進步、顛覆性技術突破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理論和實踐瓶頸問題,引領世界科技前沿,立足長遠、長期、長效,培育和打造的具有高水平基礎研究能力、共性技術研發能力、創新發展牽引能力、國際科技競爭能力和話語權,能夠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擔當的創新主體和載體”。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入學習、深刻理解、準確把握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大意義、時代要求、主要任務,進一步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把黨中央確定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一、深刻認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取得的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前所未有的速度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引領帶動科技創新整體能力和水平發生了質的變化,在全球科技創新格局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乘勝開啟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

      (一)科技創新投入大幅提高

      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簡稱R&D)經費投入從2012年1.03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3.09萬億元,增長2倍。2022年全社會基礎研究經費投入達1951億元,占全社會R&D經費投入的比重達到6.3%,比2012年提高3.4倍,達到歷史最高值。全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即全社會R&D經費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從2012年的1.91%提升至2022年的2.55%,2022年居世界主要國家第12位,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平均水平(2.67%)差距逐步縮小。

      (二)科技創新產出高速增長

      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的專利申請量從2012年1.9萬件增至2022年7.0萬件,連續四年位居世界首位,2022年申請量占全球申請總量的1/4以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12年的3.09件提升至2022年的9.4件,增長2.04倍。商標注冊量從2021年的100.5萬件增至2022年的617.7萬件,注冊商標增長5.12倍。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高被引論文數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2022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7791.02億元,是2012年的7.4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達到3.95%。

      (三)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

      2022年,中國研發人員總量超過600萬人/年,是2012年的1.8倍,規模多年穩居世界第1位。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量由2012年的42.6人年提高到2021年的75.3人年,增幅達到76.8%。另外,中國內地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由2014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22年的1169人次,且2022年中國內地入選世界高被引科學家數量占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總量的16.2%,位居世界第二,高出第三名的英國8.2個百分點。

      上述一系列有力數據表明,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引領帶動下,中國科技創新已經實現從跟蹤追趕向并跑、領跑的戰略性轉變,中國科技創新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更要正視短板和不足,樹立底線思維,找出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找準突破口,揚長避短,因勢利導,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加以解決。

      二、充分理解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大意義

      當前,世界經濟重心、世界政治格局、全球化進程等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特別是大國戰略博弈中科技競爭愈演愈烈。2035年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并乘勢而上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未來一個時期中國面臨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更趨嚴峻復雜。如果能成功把握科技革命的機遇,就有可能實現科技創新能力的快速躍升,掌握發展主動權。這就要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大意義。

      (一)應對錯綜復雜國際環境的必然選擇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糧食安全、能源安全、跨境基礎設施安全等風險仍在持續發酵;逆全球化情緒和思潮抬頭,不斷引發國際市場劇烈震蕩;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面臨沖擊,“卡鏈”“斷鏈”風險不斷加大。與此同時,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新型跨學科科研模式逐步完善,科研活動形態逐漸轉向高風險導向性技術型研究,基礎科學不斷向宇觀、微觀和極端條件方向拓展,物態調控、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和意識活動機理、發育與代謝、地球系統與全球變化等未知領域、重大科學前沿問題有望取得突破;全球數字經濟發展勢頭如火如荼,虛擬性、高滲透性、價值增值性、高附加性等特點愈發明顯;人工智能、基因編輯、新材料、先進制造、空天海洋基地網絡等技術領域的顛覆性技術持續涌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正在成為經濟復蘇的主旋律,技術學科已然是引領新科技革命急先鋒,場景驅動更是加速科技應用和迭代升級;科學技術融通匯聚不斷深化,單一技術應用走向多技術創新融合、單一學科向多學科交叉融合等成為常態,新學科前沿、新科技領域和新產業形態日趨豐富化和多元化;科技成果產業化加速發展,以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新技術加速突破應用,以合成生物、干細胞等為代表的新一代生物技術日漸成熟,且在倫理和創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世界各國都在加緊布局重大前沿領域科技創新,力圖在新的競爭格局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傮w上看,中國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形勢極為嚴峻復雜。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多的主動權、優先權,亟須主動適應國際經濟科技競爭格局的深刻變革趨勢,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多學科、多領域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建制化綜合優勢,努力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搶占科技制高點上形成突破性態勢。同時,作為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主動參與乃至主導國科技合作,為世界科技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二)支撐和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不過目前中國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不少產業還處于全球產業鏈中低端,高端和優質產品少、低端和劣質產品多。以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海發動機、智能儀表儀器、醫藥和醫療器械等產業為例,其中,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精密加工設備,以及高端芯片、高檔數控機床及機器人等產品對國外進口依賴度均超90%;二是基礎研究薄弱,原始創新能力不強,產業鏈環節上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和瓶頸制約,創新鏈上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技術轉化率不高,存在被國外“卡脖子”風險。2022年,中國基礎研究經費支出為1951億元,占R&D經費比重僅為6.32%,與美國等世界科技強國15%左右的基礎研究投入比重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另外,發達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率為60%至70%,而中國這一關鍵指標還不足30%;三是部分地區和產業存在“創新孤島”、技術研發與生產之間脫間、科技中介服務較為滯后、全球主導權與話語權偏弱等問題。創新鏈、產業鏈對接不暢,以及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控制力不足,致使國民經濟循環不暢通,無法積極適應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面對一系列新問題、新期待,要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協調配合,著力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走穩走快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使高質量發展更多依靠科技的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三)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的重要抓手

      縱觀世界科技強國的發展歷程,普遍具備一批支撐高水平研究的戰略科技力量、一批重大原創性創新成果和國際頂尖水平的科學大師,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構建國際競爭先中發揮著核心支撐作用。例如,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發軔于曼哈頓工程,研制出世界首枚原子彈;卡文迪實驗室自1871年創立至今,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醫學等領域孕育出30名左右諾貝爾獎獲得者;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超級計算機“前沿”,運算峰值速度超過每秒1.1百億億次,成為現今世界上運行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阿貢國家實驗室和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實現按需讀出量子位,并將量子態保持完整超過5秒,從而創下新紀錄;在人類對行星防御的第一次測試中,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探測器(DART)成功撞擊上距離地球約1140萬公里處的小行星(DIMORPHOS),將其軌道周期縮短32分鐘;美國加州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國家點火裝置在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聚變反應中實現里程碑式突破,獲得“凈能量增益”。當前,中國正面臨新的發展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要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力打造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院所等重點機構和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高質量發展強勁支點,撬動解決國家創新體系整體布局不夠優化、多元創新主體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進一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三、牢牢把握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時代要求

      當前,我們國家正處在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時期,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關鍵主體,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面臨著新的時代要求。

      (一)引領科技創新

      在新一輪的科技演進中,各學科、各領域呈現出多點突破、群發性突破的態勢,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互動模式也更為復雜。有關專家認為,“科學技術的抽象性和環境性特性以及知識的隱性與情境性特征,使全球范圍以科學技術為基本要素的競爭變得愈加復雜化與非均衡化”。2023年,中國即將迎來改革開放45周年,45年來,中國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蹄疾步穩,“但受限于發展階段、發展基礎等原因,在其他很多方面的短板也十分明顯,整體上仍與世界科技強國存在一定差距”。宏觀層面來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力量仍顯不足;中觀層面上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尚未形成合力;微觀層面上看,還未構建起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紐帶聯結形成的多重力量相互交融、協同作用、螺旋推進的合作創新網絡。接下來一個階段,我們應重視和把握科技革命帶來的范式間趕超機遇,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用的發揮。

      (二)保持戰略優勢

      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頻繁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搞壟斷打壓和不正當競爭,目前已將100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制裁清單,甚至還游說荷蘭和日本限制中國芯片和技術設備出口,給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嚴峻挑戰。另外,在對華科技人才政策方面,美國還采取雙重標準,縮短高技術領域中國留學生簽證期限,大規模調查在美華人學者,打壓、排擠、刁難華人科研群體。此外,全球疫情反復延宕,極端天氣多頻多發,環境治理任務繁重艱巨,空間探索和開發利用等領域阻力重重,這些難題的破解都需要科技的支撐。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依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立足長遠、著力長期、突出長效,科學制定戰略,打牢原創這一創新根基,不斷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認識、把握和規律的研究,著力突破關鍵技術,在前沿領域開疆拓宇、乘風破浪。

      (三)推動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堅期,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不再是以生產為導向的出口經濟模式,而是以消費為導向的內需經濟模式”。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以及有效需求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抓手,而這一切的前提是要突出創新驅動,強化科技創新,引導各方力量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技術“跟蹤”、技術“模仿”再有吸引力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也必然會被市場淘汰,甚至導致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被逐漸削弱。實踐證明,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定不移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道路,積極開展原始創新、引領性創新,加速形成以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盡快實現“跟蹤模仿”到“創新跨越”發展模式的根本性轉變,滿足和創造國內各類群體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奮斗目標砥礪前行。

      四、全面落實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主要任務

      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重點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全力壓實責任、落實落細舉措,進一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要任務落地見效、高質量完成,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建設,不斷推動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開創新局面。

      (一)著力強化頂層設計統籌系統布局

      要研究制定科技強國行動綱要,認真遵循科技、經濟相互促進的原則,進一步明確科技強國的重點任務、路徑方法和政策舉措,為加快推進世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基本遵循和具體指導。要始終基于國內新經濟發展的急迫需要和重大問題,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確保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始終圍繞中心工作、適應人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變化,服務新經濟發展大局。要充實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總體布局,著力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與市場主體統籌協同和融通創新,協同部署產業鏈和創新鏈,加速暢通創新鏈關鍵環節和價值鏈高端領域,不斷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聯結,全力保障高價值科技成果加速轉移轉化,以促進并支撐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快速發展,積極促進創新鏈整體效能提升。

      (二)不斷加強基礎研究體系整體布局

      要重點發揮北京等地院士關鍵引領作用,進一步帶動更多科研工作者扎扎實實搞研究、端端正正做學問,以“零開始”的心態實現更多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要加速完善數學、物理、化學、信息等重點基礎學科建設機制,切實加大重點基礎學科的科技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傾斜力度,著力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積極開展跨學科的有組織研究,全力打造高能級平臺團隊,著力解決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不均衡不協調的發展問題,切實擺脫不同學科簡單疊加,不斷強化跨學科之間深度交叉融合。要堅持把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作為主攻方向,著重從完善過程體系入手,加快理順過程體系關系、目標體系關系“兩種關系”。同時,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需求中提煉重大科學問題,把握“探索發現”這個關鍵詞,從事物的本質、原理、規律集中進行攻關,梳理弄通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探索開辟新的技術路線,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要不斷加強基礎科學人才培養,注重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引導科研人員樹立創新自信,堅決破除“西方化”迷思,始終面向重大前沿科學問題,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索新途徑,不斷拓寬科學技術的深度和廣度,力爭在原創發現、原創理論、原創方法上取得更多高水平原創科研成果。

      (三)精心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戰略任務

      組織實施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和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任務,其中具有先導性、顛覆性、帶動性的關鍵核心技術是產業變革的“地基”,是新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是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的重要方式。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高度重視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研發,在未來網絡、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育種、空天科技、類腦科學、生命科學、深地深海等事關中國長遠發展的前沿重點領域,系統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全球創新鏈中為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戰略性技術儲備。要集中瞄準關鍵核心技術重大問題,尤其是加強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持續加大重點領域科技投入力度,積極采取“揭榜掛帥”“賽馬”等方式,以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破除人才論資排輩的決心,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性技術難題,率先在基礎軟硬件、先進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加快破解瓶頸制約,著力打通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痛點,加快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要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進一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不斷優化配置科研力量,加速實現資源共用共享,著力破解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特別是破解“管理孤島”“資源孤島”“信息孤島”“技術孤島”等難題,不斷加強創新驅動的組織整合,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要機遇,在新產業、新賽道加速構筑面向未來發展新優勢,顯著提升我國在相關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和話語權。

      (四)壯大引領發展的高水平創新主體

      要加快國家實驗室建設步伐,重組一批、新建一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強化多學科交叉融合,提升承擔和完成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能力。要著力加強系統布局和推進,不斷加強前瞻性思考,以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為出發點,努力搶占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先進制造技術、太空海洋開發利用技術、生物健康技術、電子信息技術、能源環境技術、農業技術等關鍵領域戰略制高點,依托科技領軍企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科研院,以及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等最具優勢的創新單元,加速集聚全國創新資源,不斷強化國家實驗室繁榮體系化能力、集群化特點、多學科交叉融合優勢,切實履行開辟前沿科技領域的國家重大使命,跨學科、大協作和高強度地支持開展協同創新的研究基地。要深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最大程度解放和激發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含的巨大潛能,高質量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進一步強化國家科研機構的體系化能力和集群化優勢,全面增強服務重大戰略需求能力,加速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著力提升學科競爭力和科研實力,不斷深化國際合作交流,進一步釋放經濟新動能。

      (五)全力優化戰略科技力量空間布局

      要縱深推進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其科技基礎、創新資源和創新主體的優勢,切切實實將先發優勢轉化為領跑實力。要進一步強化北京在科技強國建設中的關鍵支撐作用,重點支持北京率先打造以國家實驗室為主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速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新型研發機構、高校院所、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等各類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全力打造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進一步發揮空間分布集聚、學科方向關聯、功能互相支撐等效應,加快集聚世界一流人才開展多學科交叉前沿研究,加快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全力打造重大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和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與此同時,要重點圍繞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布局,切實結合區域資源稟賦特色,通過多層次、體系化的布局促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區域科技力量、產業科技力量有機配套與協同聯動,加快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加速推進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著力推動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等重點區域高質量發展,加速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創新高地,積極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六)夯實支撐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基礎

      實現科技創新更高質量發展,必須積極構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基礎性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加快建設高水平條件平臺。要持續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著力加強核心標準體系建設,尤其是具有核心知識產權的重要技術標準,不斷提升標準的先進性、有效性和適用性,充分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加速打造自立自強生態系統。要大力加強應用性、創新性、前瞻性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增強促進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能力,進一步完善應用國家計量服務保障體系。要堅持以認證認可技術系統性、集成化為主攻方向,大力加強檢驗檢測技術、方法和裝備研發,著力提升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認證的供給水平。要扎實推進《關于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見》貫徹落實,著重圍繞“卡脖子”領域關鍵技術進行知識產權布局,在關鍵領域培育更多高價值核心專利,持續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要積極推進開放科學運動,持續匯聚國內國外高水平知識資源,持續完善國家科研論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好平臺橋梁紐帶作用,全面提升對科研活動的服務保障水平。


      作者|陸鵬飛,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科學技術戰略研究中心,碩士,助理研究員。姜寶林(通訊作者),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科學技術戰略研究中心,碩士,研究員。

      原文刊于《科技智囊》2024年第1期(總第332期)“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欄目。

      97人妻免费视频播放_日韩少妇人妻系列无码专区_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_精品Aⅴ一区二区动漫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 | 亚洲最大的久久综合网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日韩女同性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精品亚洲精品 | 日本天码AⅤ片在线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