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內容: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需要啟動一批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激發涌現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任何一個城市的制造業,“專精特新”都是醒目的知識產權擔當。以重慶市綦江區為例,截至2021年底,該區共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5家,擁有發明授權專利59件,占全區的25.88%;發明公開專利193件,實用新型專利946件,外觀專利49件。
目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利培育普遍存在4個困難 一是專利申請費用較高 申請專利有電子形式申請和書面形式申請兩種方式。目前,各地專利代辦處從2019年起已不再接受書面形式申請,均要求以電子文件形式申請,如申請人需以書面形式申請的,應將申請文件及其他文件交到國家專利局的受理窗口或寄交至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受理處。普通申請人由于對專利申請流程不熟悉、辦理不便利、不會撰寫專利請求書和說明書摘要等原因,大多選擇通過專利代理機構辦理。據統計,某區2020年新申請各類專利1019件,其中企業(個人/科研/院校/其他主體)申請280件,占比27.48%;通過專利代理機構申請739件,占比72.52%。據了解,通過正規專利代理機構申請專利代理費用較高,發明專利代理費4000—5000元/件,實用新型專利代理費1800—2500元/件,外觀專利600—800元/件。 企業(個人/科研/院校/其他主體)自主申請專利的案例非常有限,他們往往選擇沒有代理資質但收費相對便宜的“黑代理”。“黑代理”由于無責任約束,無法連接國家知識產權局系統,對申請專利需要撰寫的相關文件沒有質量保障。單以“申請成功”獲取專利證書為目的,可能會造成因為證書里面的權利要求等相關文書質量欠缺而造成達不到真正保護企業知識產權的目的。 二是專利申請耗時較長 申請專利程序較為復雜,發明專利申請需要受理、初步審查、公布、實質審查、授權5個階段;實用新型專利或者外觀設計專利在審批中不進行公布和實質申請,只需經過受理、初步審查和授權3個階段。申請發明專利不能做到“一次申請、全部辦結”。 如果國家專利局對發明專利申請進行實質審查后,認為不符合《專利法》相關規定的,申請人還應該在規定的期限內陳述意見或者對其申請進行修改,否則該申請即被視為撤回。國家專利局經過初步審查認為符合《專利法》相關要求的,自申請日起滿18個月進行公布。通常情況下,發明專利從申請到授權需要2年半至3年時間,最短也需要1年半。申請時間長,通過率低。 比如,某“小巨人”企業于2015年12月18日提交了兩項發明專利申請,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15年12月21日受理,2018年10月8日駁回,審查時間近3年。參考該案例,如果企業研發成功一個產品,要等3年才能確定審批成功或駁回,這將會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造成很大阻礙。目前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若“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跟不上市場發展的腳步,將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三是專利維持年費較高 專利授權后,不論是否轉化為產品,每年都需要繳納年費,且年限越久費用越高。如發明專利年費1—3年為900元/年,16—20年為8000元/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年費1—3年均為600元/年,9—10年均為2000元/年。年費對于未轉化為產品的專利申請企業而言是不小的負擔,且若中途未連續繳納年費,專利將失效。重慶某公司因人員變動未按時繳納專利維持費用,導致兩項發明專利失效,公司因而未能成功申報成為“專精特新”企業,對企業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四是專利質押融資較難 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對“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部分有融資需求的“專精特新”企業對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該怎么做、找誰做、有何優惠政策等不明了,而開展了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業務的金融機構又不能及時掌握企業的知識產權價值和信貸需求。這種信息溝通屏障導致企業與金融機構不能有效合作,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推進較為緩慢。 同時,由于存在金融機構支持力度不夠、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意識薄弱,以及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難、評估貴、兌現難、價值不穩定等問題,專利質押融資貸款難度進一步加大。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市場監管部門從以下4個方面開展工作 規范專利代理行為 進一步加強對專利代理機構監管、提升專利代理質量,開展“藍天”行動,重點整治無資質專利代理和以詆毀其他代理機構、虛假宣傳、欺詐等不正當手段招攬業務等行為。 縮短專利申請周期 發明專利申報過長,嚴重影響企業發展創業,建議優化專利審查協作機制,提高審查質量和效率,縮短申請授權時間,將專利申報授權時間縮短至一年以內。 減繳專利維持年費 專利申報費用和年費負擔過重,尤其對于雙創企業以及未轉化為產品的專利負擔更重,為減輕創新壓力,建議對申報知識產權的費用和年費給予減免或取消。 支持知識產權質押融資 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提升金融機構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積極性。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政府部門對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政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法律法規,宣傳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典型案例,讓企業真正認識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作用和價值。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管控機制,降低質押融資風險,避免兌現難問題。搭建交流互通平臺,加強政銀企互聯互通,共同激發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活力,促進“知產”變“資產”。 來源:今日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