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推進科技強國建設

      欄目:行業動態 發布時間:2024-02-02

      歷史經驗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走向現代化的國家,都是科學基礎雄厚的國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機遇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領域處于領先行列的國家。中國已經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大國,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需要在方法論層面堅持系統觀念,明確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路徑,統籌處理好各方面的重要關系。

      夯實基礎科學與抓住關鍵技術相統一?;A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促使著“新發現”的不斷產生,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供給創新動能。加強基礎研究,一方面要從“認知”上下功夫,推進對宇宙演化、意識本質、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發現,拓展認識自然的邊界,開辟新的認知疆域;另一方面要以“應用”為牽引,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如果說基礎研究保證了我國科技水平的“持續奔跑”,那么關鍵技術則是其實現“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轉變”的突破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創新發展,既要堅持全面系統的觀點,又要抓住關鍵,以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帶動全局。無論是當年蘇聯援華資金與技術支持的突然撤出,還是如今美國針對中國的“卡脖子”清單,實踐反復告訴我們,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關鍵技術的科技攻關要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瞄準事關發展全局和國家安全的基礎核心領域,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構建高效強大的共性關鍵技術供給體系,實現原創性科學成果的持續涌現。

      強化戰略導向與加強科技供給相統一。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得有標志性科技成就。圍繞創新發展破解一些重大科技難題,涉及多學科的交叉融合與系統集成,需要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撐。世界科技強國競爭,比拼的就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國在強化科技戰略導向方面有著天然優勢,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與科技領軍企業要圍繞國家戰略需求,立足國家創新體系明確使命擔當,共同構建起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新格局??茖W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回應人民的需要和呼喚。中國共產黨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比如,通過發展低成本疾病防控和遠程醫療技術來實現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的共享、發展信息網絡技術實現優質文化教育資源均等化等。同時聚焦重點,在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藥品安全、人口老齡化等重大民生問題上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給,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此外,要促進科技創新與人民需求這對“供需關系”之間的正向反饋,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激勵社會大眾廣泛參與到創新活動中來。

      加強科技創新與推動體制改革相統一。在落實創新的過程中,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之間相互交織、相互支撐,只在系統的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改革是不夠的,必須要在整體層面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在“雙輪驅動”中,科技創新是核心,對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發揮著引領作用。比如,伴隨著科技創新提速,科技成果評價需進行適應性調整。這要求現有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作出配套完善,從制度上及時回應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的問題,以此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各方面價值,提升科研人員積極性。反過來看,推動體制改革是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保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有效保證了周期長、風險大、難度高、前景好的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的順利實施,使得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面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了推進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有關科技創新的體制改革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著力推動科技管理職能轉變,減少分錢、分物、定項目等直接干預,強化規劃政策引導,讓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從煩瑣、不必要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放出來。

      堅持自力更生與促進開放共享相統一。實踐告訴我們,自力更生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一萬億元增加到二萬八千億元,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海斗一號”“墨子號”“天問一號”等重大自主創新成果涌現,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自主創新不是閉門造車,不是單打獨斗,不是排斥學習先進,不是把自己封閉于世界之外。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人類需要破解氣候變化、人類健康等共同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因此,中國的科技創新要在全球視野下予以謀劃和推動,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與各國的科技合作與交互中找到自身發展的“生態位”。開放的創新環境為中國在更高起點、更高水平上推進自主創新提供助力,有利于我國關鍵核心技術的加快突破。同時,中國也要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在全球科技治理、科技文化理念等方面主動貢獻中國智慧,著力搭建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等科技交流平臺,攜手世界各國共同促進科技創新,讓中國科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營造良好氛圍與培育人才隊伍相統一??萍紕撔掠罒o止境,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而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做好人才工作要著眼當下,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我國要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廣開進賢之路,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等各方面優秀人才吸引過來、凝聚起來,構筑集聚全球優秀人才的科研創新高地??萍紕撔码x不開科技人員持久的時間投入。我國要在制度機制上充分保障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探索對創新人才實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破除“四唯”現象,弘揚科學家精神,為人才心無旁騖鉆研業務創造良好條件。做好人才工作也要面向未來,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國家、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未來總是屬于年輕人的,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發展希望之所在。國家要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科學的風尚,重視青年人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培育,加強科教融合、校企聯合等模式,讓更多的青少年心懷科學夢想、樹立創新志向。要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加快形成促進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使用機制、激勵機制與競爭機制,讓人才根系更加發達,一茬接一茬茁壯成長。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01月31日第A6版)

      97人妻免费视频播放_日韩少妇人妻系列无码专区_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_精品Aⅴ一区二区动漫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性爱视频大全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 | 性欧美大战久久久久久久 |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不卡 | 三上悠亜国产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