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近期在京召開,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等重點工作,為2024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領航定向。即日起,科技日報推出“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系列理論文章,邀請專家學者圍繞科技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近期在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列為9項重點任務之首。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一系列部署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定向領航,充分彰顯了我國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推動產業能級實現新躍升的信心和決心。撬動科技創新杠桿,有助于放大各類生產要素效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科技創新作用日益凸顯
作為現代生產力的基本載體,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以實體經濟為支撐,以產業鏈現代化為方向,涉及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高端要素的新型產業體系??萍紕撔率乾F代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先進技術具有極強的通用性、滲透性和協同性。推動科技創新,能深刻影響參與生產的各類要素,為實體經濟創造新增量、新空間,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補短板、鍛長板,進而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當前,全球科技領域學科不斷交叉融合,新場景不斷涌現,科技創新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關鍵因素。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就能占領發展先機、贏得發展主動權。與此同時,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經濟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安全可控、高效協同的產業鏈供應鏈,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是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關鍵之舉。在此大背景下,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是時代所向、大勢所趨。亟須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集中優質科技創新要素和主體,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形成傳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雁形陣列,從而匯聚起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強大合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現代化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創新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作用日益凸顯??傮w而言,我國產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高技術產業增速明顯加快,逐步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長板優勢。據統計,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3年前三季度的15.3%。截至目前,我國在5G、載人航天、大飛機、大型郵輪、高端醫療裝備等重點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共建成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主導產業產值超10萬億元。
同時也要看到,近年來,受一系列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調整重構,呈現出本土化、區域化、短鏈化等發展趨勢,我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面臨高技術產業受打壓遏制和傳統產業成本優勢逐漸減弱的雙重挑戰。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基本要求相比,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產業基礎能力相對薄弱,一些技術含量高的細分行業存在短板,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有待提升,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產業鏈供應鏈“斷鏈”風險依舊存在。這些都成為阻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痛點堵點。
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下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以科技創新要素高效配置為重要抓手,讓科技創新深深扎根于實體經濟發展的土壤中,著力構建一批產業鏈供應鏈的優質微觀主體,為產業體系現代化積蓄新動能新優勢。具體而言,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健全產業科技創新體系,高效配置科技創新要素。聚焦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構建橫向協同、縱向聯通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依托重點實驗室、質量評價實驗室等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實現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協作、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在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指引下,系統梳理技術短板強項,精準開展產業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和新技術推廣,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同時,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以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通為著力點,引導金融機構資本和社會資本流向產業鏈創新鏈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強化科技產業復合型人才對產業鏈創新鏈的支撐作用,從而形成更加高效、穩定的要素供給能力。此外,建立信息監測服務平臺,基于技術發展、產品迭代、行業應用等情況,動態更新產業科技創新體系,確保該體系與產業發展需求的適配性。
二是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做優做強實體經濟。在數智時代,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已成為推動工業領域提升效率、質量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協同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圍繞數字產業化戰略前沿,應建立健全數字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數字產業集群,為產業數字化提供豐富的技術、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另外,應立足不同產業特點和差異化需求,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通過數智賦能加快傳統產業全鏈條改造、全方位升級,打造一批世界級的智能工廠和智慧產業鏈,不斷拓展人工智能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有力推動實體經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三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夯實產業鏈現代化的微觀基礎。應著力構建企業主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優化組織模式和利益共享機制,協調多主體、多層次的利益關系。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將更多優質企業打造成高質量的原創技術策源地,鼓勵企業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開展技術創新工作,加速實現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從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另外,要發揮龍頭企業“鏈主”的創新生態整合作用,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將大企業的科技創新資源和要素優勢拓展輻射至全產業鏈。支持和帶動中小企業積極參與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制造業強鏈補鏈行動,促使更多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不斷涌現,切實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作者簡介:劉虎沉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