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新形勢下,要堅定不移向科技、人才、創新要新質生產力、要核心競爭力,不斷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一要突出“新”,認清科技戰略新形勢。
新質生產力的起點是“新”。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總和構成社會經濟基礎。新質生產力的“新”,是信息化、智能化等條件下形成的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
馬克思通過對勞動過程的考察,揭示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的本質。生產勞動過程既離不開認識自然物的各種屬性和規律的科學活動,也離不開利用這些屬性和規律把自然物變為勞動資料(即技術手段及其工藝過程)的技術活動。
馬克思在剖析機器大工業生產中應用自然科學的狀況后,進一步作出了“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社會的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等一系列論斷。在他看來,科學和技術在本質上反映了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表現出對物質生產、社會生活和精神生產多方面的作用。這都鮮明揭示了科學技術本質上屬于生產力范疇。
新的生產力的產生和形成,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關鍵性技術實現了突破、發生了質變,才能引發生產力核心因素的變革,從而產生新質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體現的,一是作為增長因素,相對于其他要素數量增長的貢獻,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成為第一位;二是作為轉換要素,科學技術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作為社會現象,科學技術促進生產力變革的推動作用也是第一位的。
由此可見,能夠真正變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不是陳舊過時的傳統科學技術,而具有高智力性、高綜合性、高時效性、高增值性和高滲透性等特征,能夠改造傳統產業技術、催生新興產業。一旦產業化便呈現為現實的“第一生產力”特性,必然帶來經濟社會的新飛躍。
堅定不移向科技、人才、創新要新質生產力、要核心競爭力,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路徑,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新時代標桿。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必須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盡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第一,搶占發展制高點,重視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動科技創新。同時,加強國際合作,處理好開放式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關系,吸收全球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培養競爭核心力,在已有的人才、技術、資本等方面積累的優勢基礎上,深化改革開放,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在新產業、新業態、新領域、新賽道上打造競爭新優勢。
第三,積蓄發展新動能。當務之急是千方百計激活創新主體,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之成為創新要素集成、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
二要抓住“質”,把握人才戰略新要求。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歸根到底有賴于人的發展。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生產活動的承擔者。培養造就一大批與現代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對于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新質生產力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是人,人也是生產力生成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生產力范疇所反映的對象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對自然的生產活動,是人同自然之間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活動。人不僅是勞動者,還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勞動資料不僅是增加物質財富的手段,還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是人的實踐能力的結果。
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以前的漫長歷史中,能源種類少、天然勞動對象占比高、生產規模小、分工協作程度低,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導和主體,勞動者主要為體力型和手工型。到了蒸汽時代和電力時代,人類社會逐漸形成以機器體系為基礎的多種類、多形式、再開發的能源結構,生產規模大型化,產業結構轉為工業主導,專業化分工日益精細,勞動形式多為附屬于機器的重復性勞動,勞動者轉變為需要一定文化和技能基礎的“機械型”勞動者。
20世紀50年代開始,電腦化的智能機器體系逐漸成為整個生產力的基礎,信息產業逐步處于領航和主體的地位,能源、材料等勞動資料得到深度開發和利用。這一過程中,勞動者逐步擺脫機器的統治和控制,在行使創造和指揮的職能中成為嶄新的專業技術型勞動者。
從手工生產力到機器生產力再到信息生產力,無論哪一階段、哪一形態的生產力形式,人都是主體,都是主要的、決定的因素,是主導方面。循著這一脈絡,人的積累和躍升也自然是新質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新型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生成的決定因素。
三要彰顯“高”,實現創新戰略新目標。
新質生產力是關乎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命題。一方面,生產力是生產關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礎。傳統發展方式的不可持續,決定了我們必須轉換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以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和綠色低碳發展。另一方面,生產關系是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建立起來的,是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與形成新質生產力相適應,有必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積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載體是產業。離開作為載體的產業,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只有從實踐上和行動上轉入創新驅動發展軌道,才能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才能充分發揮人才素質進步的作用,才能實現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不能只靠一個產業“打天下”,而需要不同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迭代優化。新形勢下,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有機融合,賦能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加快構建具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要求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產業創新發展和產業體系構建的過程中充分釋放新質生產力的效能。
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物質力量。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不能一蹴而就。要立足時代要求,科學認知、辯證思考、積極實踐,面對紛繁復雜的困難挑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保持韌性、耐心和定力,實現“跟跑者”向“并跑者”和“領跑者”的轉變。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還依賴教育支撐。教育是人才涌現的基礎,是科技發展的先導,是創新實現的源泉。科技的發展、人才的培養和創新的實現,都有賴于教育的支撐。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保障,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新形勢下,要以創新驅動為核心,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一個完整體系予以統籌推進,通過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共同塑造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筑牢基底。
高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融匯點。新形勢下,充分發揮高校在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中的生力軍作用,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一招、重要一環。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要直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賦予生產力更多的科技含量、人才需求和創新內涵,實現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的躍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效支撐與持久動力。
作者簡介: 周巧 上海財經大學 卜祥記 上海交通大學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