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只有落地轉化,才能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型研發機構作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生力軍”,也是推動創新成果轉移轉化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讓新型研發機構在推動成果落地上發揮更大作用,對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意義重大。
新型研發機構集基礎研究、企業孵化于一體
截至2022年底,全國新型研發機構共計2412家,其中企業性質的機構占比達到72%;全國新型研發機構2021年實現總收入1807.4億元,其中65.2%的收入來源于企業;通過合作研發、委托研發、技術轉讓等形式服務企業11.9萬家,累計孵化科技企業近2萬家。新型研發機構為加快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科技創新治理水平,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了重要貢獻,逐漸成長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塑全球創新格局與經濟結構。新型研發機構作為順應時代發展的科技創新產物,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及企業孵化于一體,依托于商業化模式運作,在經濟結構轉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受限于區域及行業領域等因素,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和不同發展階段的新型研發機構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決策行為不同、發展路徑各異、轉化能力強弱不均,在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過程中仍面臨一些障礙。部分新型研發機構存在立項研發與市場脫節,立項時研發項目未緊密匹配市場需求,成果落地應用場景承接不足,創新鏈未能有力支撐產業鏈等情況。部分新型研發機構的成果轉化還處于起步階段,科研、經濟、社會效益一體化的人才發展環境、績效評價機制尚不成熟。
瞄準靶心才能進一步促進成果轉化
當前,創新成果落地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變量。新型研發機構要瞄準以下“靶心”,才能更好地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制機制,充分釋放創新活力。應圍繞新型研發機構的公益需求、產業需求和社會需求,以科技成果轉化為目標,明確新型研發機構的功能定位,堅持體制創新與運行機制改革。積極搭建區域間成果需求和轉化交流渠道及共享發布平臺,提升市場化資源配置能力;探索建立更加科學的激勵機制。在成果轉化激勵方面,制定成果“有得轉”“有權轉”“愿意轉”“能夠轉”的具體舉措,深入落實科研自主權擴大、職務科技成果權屬等改革,實施一體化的績效評價方法,推動成果落地見效。
二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市場化投融資體系,全力以赴“搭臺筑巢”。應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融資、創投和天使資金等多元化方式撬動和吸引多元化投入,為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注入動力,增強多主體參與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的積極性,強化科研價值、技術開發研究價值,注重科技成果的市場前景和收益,形成創新鏈賦能產業鏈,資本鏈促進創新鏈、加持產業鏈的格局,進而全方位推進成果市場化、產品化。
三是構建更加靈活的人才吸引和聚集機制,打造人才聚集強磁場。應以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為目標,創新人才引進與激勵政策。一方面,嘗試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系的制約,多措并舉引進高層次人才,讓人才能夠自由順暢流動;完善人才培養和績效薪酬評價制度,通過股權收益、合同制和動態考核等靈活的考核激勵機制,實現人才“引進來,留得住”。另一方面,重點引進項目經理人和金融投資、營銷策劃、成果轉化等管理型、專業化、復合型人才,聯合企業、高校共同組建創新團隊培養創新型人才,發揮鏈接高校院所與企業的作用,為科學家、創業者、企業家提供切實支持,形成人才聚合力,為實現創新成果轉化不斷提供智力支撐。
四是深入挖掘高價值知識產權,構建嚴密專利保護網,攻克“卡脖子”技術。挖掘高質量知識產權特別是高價值專利,是解決知識產權尤其是專利成果數量多、結構差、質量低等問題的重要抓手。根據地域產業結構、技術和產品應用等特征,加快構建嚴密高效的專利保護網,著力提升成果轉化效率;進一步從知識產權及成果轉化全流程管理入手,嚴格把關科研、中試平臺及成果篩選、引進孵化等流程,提高專利質量并培育和運營高附加值專利,以實現高質量成果轉移轉化。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單位: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