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人社函〔2023〕19號
各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科技局,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各有關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教強魯人才興魯戰略,聚焦高水平大學(學科)、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十強”現代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培養集聚更多優秀高層次青年科技人才,決定開展2023年山東省博士后項目(以下簡稱“省博士后項目”)申報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資助類別和標準
(一)資助類別
省博士后項目主要包括山東省博士后創新項目(以下簡稱“省博士后創新項目”)和山東省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項目(以下簡稱“省博新計劃”)的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聯合省科技廳組織實施;人文社科領域由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組織實施。
1.省博士后創新項目,是指對省內在站(基地)博士后研究人員自主創新項目研究擇優支持。申報項目應為原創性、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課題研究,選題范圍緊密結合山東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重點領域及方向,聚焦我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海洋強省建設、鄉村振興等重大發展戰略,具有較大的理論創新意義和較好的市場應用轉化前景。
2.省博新計劃,是依托國家和省重點科研創新平臺、特色優勢學科和新興交叉學科、重點科研轉化項目設立創新崗位,每年擇優遴選一批新近畢業的國內外優秀博士,專項資助其從事博士后創新研究工作,加速培養一批高層次創新型青年領軍人才。
省博士后創新項目和省博新計劃可以同時申報,對當年度同時入選省博士后創新項目、省博新計劃的,按照就高不重復原則優先給予省博新計劃資助。
(二)資助標準
1.省博士后創新項目分三個等級給予一次性科研經費資助。其中一等項目資助10萬元,二等項目資助5萬元,三等項目資助3萬元。自然科學領域和工程技術領域項目管理期2年。
2.省博新計劃對自然科學領域和工程技術領域入選人員給予每人資助40萬元,其中含20萬元生活補助和20萬元一次性科研經費資助;人文社科領域給予每人資助30萬元,其中含20萬元生活補助和10萬元一次性科研經費資助。管理期均為2年。
3.省博士后項目科研資助經費的使用與管理,執行國家和省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有關規定。
二、申請條件
省博士后項目申請人須依托省內各有關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和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設站單位進行申報,依托單位應當根據單位性質與博士后簽訂勞動(聘用)合同或工作協議,并確保其在依托單位工作。
(一)省博士后創新項目的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科學道德和科研潛質,自覺踐行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2.2022年度期間進站(以中國博士后網上辦公系統進站時間為準),在我省各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已辦結進站手續并通過開題答辯。
3.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在科研工作中做出過優異成績。
4.申報項目應為原創性、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課題研究,選題范圍緊密結合山東經濟社會與科技發展重點領域及方向,聚焦我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海洋強省建設、鄉村振興等重大發展戰略,具有較大的理論創新意義和較好的市場應用轉化前景,且為本人承擔。
5.由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項目,非定向就業博士畢業生、無人事(勞動)關系人員,以及海外留學博士身份、外籍博士身份進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員在站期間承擔的博士后創新項目予以優先資助。
6.入選國家及省實施的各類博士后國(境)外交流計劃(學術交流項目除外)、公派出國留學或訪學項目的派出人員,尚未執行派出任務的,需主動向博士后設站單位報告執行任務安排,在確保能夠按照省及博士后設站單位有關要求執行省博士后創新項目的前提下,經博士后設站單位同意后申請;完成派出工作或提前結束國(境)外研究工作后,繼續在國內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由博士后設站單位出具證明后可申請;正在執行派出工作的,不得申請。
(二)省博新計劃的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具有良好的科研潛質和學術道德,身心健康。
2.2022年8月5日后來魯入站(以中國博士后網上辦公系統進站時間為準),在我省各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或擬入站進行博士后研究的青年博士。其中,已來魯入站人員是指2022年8月5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間辦理完成進站手續的人員;擬進站人員是指可以于2023年4月30日前辦理完成進站手續的人員。
3.符合設立“博新崗位”的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博士后招收要求。
4. 優先支持國際公認的三大世界大學排名體系(近三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QS”“U.S.News ”世界大學排名)中排在前200名高校或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見教育部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畢業博士。
5.入站時年齡一般不超過35周歲。
6.應屆博士畢業生及海外取得學位的留學回國、外籍博士,以及能夠在我省重點領域、重大平臺和重要團隊中承擔或參與關鍵項目的予以優先支持。
7.符合“博新崗位”的其他招收要求。
(三)限項要求
1.省博士后創新項目限項要求:已入選國家及省博新計劃的;項目涉密的;申報的相同或相近研究項目已獲得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的;有2項以上(含2項)在研各類省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的;正在牽頭申報2023年度省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的;已獲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青年基金資助且尚未結題的。
2.省博新計劃限項要求:已入選國家和省博新計劃的;已入選國家及省博士后國(境)外交流計劃(學術交流項目除外)的;正在執行公派出國留學或其他國(境)外訪學項目的;本單位在職人員進入本單位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的;有2項以上(含2項)在研各類省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的;正在牽頭申報2023年度省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的;已獲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青年基金資助且尚未結題的。
(四)推薦數量
1.省博士后創新項目推薦數量如下:
流動站推薦:以流動站設站單位為推薦單位,推薦數量按照不超過本單位2022年度期間進站(不包括中途退站和流動站與工作站聯合招收人員)博士后數量的20%進行推薦。其中,推薦在職人員身份進站博士后項目數量不超過推薦項目總數的50%。
工作站(基地)推薦:以各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有關省直部門(單位)以及中央駐魯單位為推薦單位,推薦數量按照不超過所轄(市屬)工作站(基地)2022年度期間進站(不包括中途退站)博士后數量的25%進行推薦。
以上推薦項目數量采取四舍五入計算。各推薦單位僅推薦1個項目的,須優先推薦以非定向就業博士畢業生、無人事(勞動)關系人員或海外留學博士身份進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員。
2.省博新計劃推薦數量如下:
獲批設立“博新崗位”的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按照設崗數量與推薦人數1:1比例(即每個“博新崗位”可推薦1名人選)推薦人選。
三、申請方式及時間
(一)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可按照通知要求分渠道報送申請。其中,研究領域為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申請人通過山東省科技云平臺(http://cloud.sdstc.gov.cn/)在線填報,使用省政府統一服務門戶注冊的個人賬號進行網上申報。申報系統將于2023年3月29日開放,具體填報信息和材料要求詳見平臺;研究領域為人文社科的申請人,須對應按照省博士后創新項目人文社科領域報送須知(見附件1)、省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人文社科領域報送須知(見附件2)要求進行申報。
(二)依托單位應認真組織申報人選填報,確保申報信息填寫完整準確、不夸大、不虛報,附件及證明材料齊全、真實、有效。申請人對所提交申請材料的真實性負責,依托單位負責對申請人所提交申請材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安全性進行審核。對于提供虛假材料的單位和申報人選,一經查實,取消該單位和人選當年申報資格,列入黑名單,并予以通報。
(三)省博士后項目實行無紙化申請方式,申請人在線提交電子申請書及附件、公正性承諾書等材料至依托單位,由依托單位審核后于4月15日前提交至推薦單位(市屬單位推薦單位為所在設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推薦單位于4月21日前推薦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科技廳,其中省屬單位、中央駐魯單位可直接推薦,逾期系統將關閉。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對申請材料進行形式審查,不符合申報條件的不予受理。
(四)2023年度第二批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申報工作將根據工作實際視情組織實施,具體時間等事項另行通知。
(五)未盡事宜由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解釋。
四、聯系方式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省博士后創新項目,0531-51787570,51787569
省博新計劃,0531-51788132
技術支持電話:0531-51751080
1.省博士后創新項目人文社科領域報送須知
2.省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人文社科領域報送須知
3.各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聯系方式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山東省科學技術廳
2023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