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省廳各處室、直屬單位:
為大力推動全省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融合發展,助力改造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塑成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現將《關于推進“四鏈”融合發展工作的若干措施》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2022年12月19日
關于推進“四鏈”融合發展工作
的若干措施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和省委人才工作座談會部署要求,扎實推動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融合發展,根據省委人才辦《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工作機制(試行)》有關部署,聚焦改造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塑成高質量發展新優勢需要,結合人社領域人才工作職能,制定如下工作措施。
一、聚力集聚培養頂尖人才和領軍人才
1.強化“四鏈融合”重點領域海內外院士專家的精準引進與服務保障,高質量落實住魯院士科研生活支持保障政策,優化聘任院士“協議備案+過程描述+績效評價”的工作體系,柔性吸引國內兩院院士、海外學術機構院士服務“四鏈融合”重點領域的發展。(責任單位:人才處、專家中心)
2.以培養引進戰略科學家、領軍人才為重點,完善泰山學者攀登專家項目的遴選評估工作機制,依托“四鏈融合”機制重點實施主體,深化“筑峰計劃”實施精準度,更加精準的培養引進一批具有較強發展潛力的頂尖人才。(責任單位:人才處、專家中心)
3.深入實施泰山產業技能領軍人才工程,面向“四鏈融合”重點產業領域給予傾斜支持,著力培養具有產業升級支撐力和技術創新競爭力的高技能領軍人才。(責任單位:人才處)
4.對標“四鏈融合”需求深入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評選和舉辦高級研修項目時向海洋、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生命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等領域重點傾斜,加大相關領域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責任單位:專技處)
二、大力引進培養青年后備人才
5.圍繞產業鏈、教育鏈、創新鏈厚植人才鏈,制定出臺國家和省專家津貼制度實施辦法,完善對在促進“四鏈融合”、助力重點產業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優秀人才的激勵和保障措施。(責任單位:人才處)
6.深化博士后平臺備案制改革,建立省博士后科學基金,加大對“四鏈融合”重點產業領域、實施主體平臺建設支持力度,推動有博士學位授予點的高校試點建設博士后引育機構,持續提升博士后平臺建設及引進培養優秀青年博士的整體成效。(責任單位:人才處、專家中心)
7.瞄準相關重點領域基礎研究、前沿交叉學科建設、未來產業發展等戰略目標,精準梳理“四鏈融合”發展對骨干青年人才的需求,深入實施省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博士后創新項目、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等青年人才項目,引進培養領軍型優秀青年創新人才。(責任單位:人才處、專家中心)
8.對“四鏈融合”重點產業領域、實施主體引進培養的具有前瞻視野、科研能力突出的青年博士后,在申報國家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創新項目資助、海外交流研修等重點人才或科研支持項目時,給予“一對一”申報輔導。(責任單位:人才處、專家中心)
9.以“四鏈融合”機制重點實施主體為重點,常態化開展“因需設崗、按崗引才”,面向海內外引育優秀青年人才,按規定配套相應人才及科研創新項目給予支持。(責任單位:人才處、專家中心)
10.深入實施“海洽會”“山東—名校人才直通車”“海聚山東”“百校千企人才對接”等人才交流對接活動,常態化組織開展“四鏈融合”重點領域、實施主體的專場引才對接活動,依托具備條件的實施主體常態化開展見習實習、名校師生山東城市行等“感知山東”對接活動。(責任單位:人才處、就業人才中心、專家中心)
11.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助力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圍繞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數字化管理、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區塊鏈、集成電路等數字技術技能領域,加強數字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育壯大我省高水平數字技術工程師隊伍。(責任單位:專技處、職業能力處)
12.利用全省人才網格化服務信息系統定期征集、發布“四鏈融合”領域人才需求,實現人才需求網格化、信息化、精細化管理,積極對接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輸出地”,暢通“四鏈融合”協同引育人才渠道。(責任單位:人才處)
三、著力推動“四鏈融合”協同育人
13.探索推進“四鏈融合”重點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分組評審或單獨評審,積極遴選吸納重點領域具備正高級職稱的技術專家進入各級職稱評審專家庫,作為評委參與相關專業職稱評審工作。(責任單位:專技處)
14.瞄準“四鏈融合”實施主體中承擔突破關鍵技術重點任務的人才團隊,有目的、多層次選派骨干人才赴海外研修留學或進行博士后研究,加強優秀人才的國際化培養。(責任單位:人才處)
15.探索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特殊調配機制、使用機制和支持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特別是“四鏈融合”實施主體運用校企聯合引才、周轉編制等多種模式培育優秀人才,精準保障關鍵性骨干人才圍繞“四鏈融合”實現跨體制、跨區域發揮作用。(責任單位:事業管理處)
16.針對“四鏈融合”各產業領域特點,優化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貫通評價方式方法,鼓勵專業技術人才參加職業技能評價,支持高技能人才參加相應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培養更多“技師+工程師”人才和團隊,主導或參與重要關鍵技術研發轉化。(責任單位:專技處、職業能力處、就業人才中心)
17.積極推動有條件的地區,以區域優質技工院校、“四鏈融合”各產業領域重點企業為主體組建技工教育集團,促進區域性高技能人才的定單化培養、精準化供給,支撐地方重點產業骨干企業發展。(責任單位:職業能力處、就業人才中心)
18.聚焦“四鏈融合”各產業領域的重點企業,精準摸排相關需求,加大企業現有骨干技術工人的標準技能、數字技能、綠色技能等培訓力度,重點培養高級工及以上層次的新型學徒。(責任單位:職業能力處、就業人才中心)
19.在“四鏈融合”各產業領域實施主體遴選確定一批高技能領軍人才,在相關產業鏈企業群體中專項定制舉辦“師帶徒”培訓班,助力“四鏈融合”參與企業加強骨干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責任單位:職業能力處、就業人才中心)
四、圍繞產業發展需要組織人才創新
20.梳理重點領域海內外專家學者建立專家庫,根據需求多渠道、多形式對接專家開展項目合作、聯合開發、成果引進,柔性開發好海內外專家學者資源,為“四鏈融合”各領域實施主體提供高端專家人才支撐。(責任單位:人才處、專家中心)
21.發揮“四鏈融合”各領域實施主體骨干作用,面向海內外常態化開展重點創新項目“揭榜領題”,大力引進“四鏈融合”各產業領域關鍵技術創新突破領軍人才和重要經營管理人才,將建立穩定合作關系的符合條件人才納入各級綠色通道服務范圍。(責任單位:人才處、專家中心)
22.在“四鏈融合”各領域實施主體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鼓勵支持更多科研人員多渠道獲得合理收入。(責任單位:工資處)
23.對在“四鏈融合”各領域實施主體中承擔關鍵技術突破、重大項目實施的急需緊缺人才,鼓勵實行協議工資制、年薪制、項目工資制、績效工資傾斜等靈活薪酬激勵方式,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創新的熱情。(責任單位:勞動關系處、工資處)
五、推動創新成果向重點產業領域轉移轉化
24.持續發揮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留學人才創業大賽等各級各類青年人才創業賽事作用,在賽道設置上突出“四鏈融合”各專業領域,發揮實施主體的骨干平臺作用,引進對接一批優秀青年博士,落實一批成果轉化項目。(責任單位:人才處、事業管理處、專家中心)
25.支持參與“四鏈融合”機制的相關高校、科研院所中符合條件的科研人員采取多種方式轉化科研創新成果,按規定取得合理收入。(責任單位:工資處)
26.引導“人才資本評價體系”向優秀創業人才傾斜,完善用好“人才貸”“成果貸”“專利貸”等金融支持模式,提高對來魯創業人才的融資支持精準度。(責任單位:人才處、就業人才中心、專家中心)
六、精準完善人才服務保障措施
27.強化青年人才引進培養支持保障政策,聚焦青年人才創新創業所需的“發展大事”和居住生活所需的“關鍵小事”,依托線上人才服務平臺提供線上“一站式”環境推介、政策宣傳、咨詢辦事等平臺服務,持續擴大“無形認證”“無感服務”機制適用范圍。(責任單位:人才處、專家中心)
28.動態調整“四鏈融合”相關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價標準,加大創新成果、專利創造和運用、科技成果轉化等指標權重。(責任單位:專技處)
29.鼓勵引導優質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積極對接“四鏈融合”相關領域實施主體,創新人力資源服務產品供給,提供專業化、規范化、精準化人才供需匹配服務,進一步提高重點產業領域人才供需服務的市場化水平。(責任單位:流動管理處)
30.充分發揮“山東惠才卡”引進人才、服務人才品牌優勢,完善全省公益、社會、市場人才服務資源的融合共享機制,落實“一對一”保姆式服務模式,提升高層次人才獲得服務的滿意度。(責任單位:專家中心)
文件下載:魯人社字〔2022〕161號.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