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激發涌現一大批‘專精特新’企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我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在《“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中,將優質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列為九大工程之首。目前,已累計培育“小巨人”企業4762家,帶動各省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8萬多家。”
1 、為什么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中小企業堅持“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在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鏈的重要支撐。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大量的企業主要側重于做大規模和提高增速。這種企業經營方式的確在特定階段為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但也留下了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顯著的問題是,因為發展模式不夠精細化,導致企業存在科技創新不足、自主知識產權缺乏、產品國際競爭力有限、品牌溢價不高、抗風險能力不強等短板。
最近幾年,中國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使得上述問題更加突出。在國際上,包括疫情在內的各種不確定性與日俱增,主要的發達國家還發起科技戰,發展中國家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在國內,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組合方式、配置效率發生改變,面臨的硬約束明顯增多,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接近上限。種種條件下,科技創新就成為了我國在多重約束下求最優解的必經之路,不僅事關發展,更是關乎生存。
“專精特新”企業雖普遍規模不大,但都將“創新”視為企業經營和市場競爭的靈魂,因此擁有各自的“獨門絕技”,在產業鏈上的某些細分領域具備較強的話語權,是解決“卡脖子”隱患的主力軍,是國之利器。
所以,在數以千萬計的中小企業當中扶持和培育盡可能多的“專精特新”,是中國企業和產業從“三低一弱”——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質量、弱品牌,向“三高一強”——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質量和強品牌——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2、什么是“專精特新”企業?
正是由于對產業、經濟、國家有著至高的戰略價值,因此“專精特新”并非想當就能當,而是有嚴格的認定標準。
以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為例,認定條件包括基本條件和專項條件。
基本條件主要包括:在中國境內注冊,連續經營3年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符合《統計以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主營業務收入占營業收入60%以上,近2年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不低于10%,企業負債率不高于70%;企業管理規范、信譽良好、社會責任感強,無重大失信行為記錄;近2年未發生過安全、質量事故、環境污染事故等。
而更高階的專項條件,則指的是結合自身所在區域、產業等特點,所具備的“專精特新”條件。
(1)專業化
專業化指的是企業專注核心業務,提高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寫作配套的能力,成為產業鏈中某個環節的強者(包括為特定行業和企業提供專業、智力服務的專家智囊),為大企業和龍頭企業配套的生產關鍵零部件、元器件的“配套專家”。
(2)精細化
建立高效的制度和流程,采用信息化等方式實現精細化生產、管理和服務,為市場提供性價比好、品質精良的產品和服務,追求綠色、可持續發展。
(3)特色化
在產品服務定位上差異化發展,注重市場區隔,具有地域、行業或產品特色,采用獨特工藝、技術或特殊原料,具有獨特性、獨有性、獨家生產經營等特點。
(4)新穎化
在技術、工藝、產品功能和商業模式上的創新,即依靠自主創新、科技成果轉化、聯合創新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方式,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或對傳統產品/服務的升級換代創新,適應消費者行為的改變,采用現代化信息、互聯網、大數據技術,通過行業的交叉融合提供產品/服務。
不過,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產業結構各不相同,各省市對地區性專精特新的認定標準也存在一定差異。這也是為什么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印發《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統一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認定標準。
3、“專精特新”道路如何走?有哪些政策支持?
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是國家重要的發展戰略,是貫徹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鏈的重要支撐。
從產業鏈發展角度來看,“專精特新”企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中小企業從“創新型中小企業”到“專精特新”企業,從“專精特新”企業到“單項冠軍”企業,從“單項冠軍”企業到“產業鏈領航”企業,構成了中小企業的“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從“專精特新”企業的認定要求來看,中小企業應對以下方面尤為重視。
(1)創新方面。企業也所處行業是國家支持重點產業領域或新興戰略產業領域,企業管理、商業模式、產品(服務)、工藝改進專注于所處領域產業鏈的關鍵環節進行創新,并具有專業化、差異化,突破“卡脖子”技術;研發財務規范化管理,研發費用的歸集與持續投入;對于產品(服務)形成了自主的知識產權或主導、參與制修訂國家、行業標準;承擔國家、省級的科研課題或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項;已有的研發基礎,如研發經驗,技術帶頭人,研發人員的培育,國家級、省級研發平臺的建設等。
(2)內部管理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評測指標(2022年版)》、《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南》,明確了“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能力相關要求,所以企業不僅要具有精細化的管理流程、還要具備相應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如:ERP、CRM、PRM、CAM等等;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定的同時,更要關注ISO/IEC27001等信息方面的體系認定,同時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也要關注數字化、信息化的應用,積極參與到工業互聯網、現代化產業鏈構建之中。
以山東省為例來看“專精特新”企業有哪些政策支持。
(1)人才舉薦。山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發布了《創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職稱評審機制若干措施》,進一步發揮職稱評審導向作用,釋放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造潛能,激發市場主體創新發展活力,國家級的“專精特新”企業,每年度最多可舉薦2人直接申報高級職稱(其中,申報正高級最多1人);省級的“專精特新”企業,每年度可舉薦1人直接申報副高級職稱。
(2)股權投資。山東省工信廳發布《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省級財政資金股權投資實施細則》,充分發揮財政資金股權投資的導向和放大作用,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投資支持力度,
(3)金融融資。針對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與金融機構聯合開展了各項融資產品,在提升融資額度的同時,降低了相關利率,有效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4)獎勵資金。根據山東省各地市政策,對于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給于一次性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