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建設為核心
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發展之路
柳 拯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時間特殊、主題重大、成果豐碩、影響深遠,是我們黨的發展史上又一個重大里程碑,對于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確保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認真學習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要求,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各級黨委政府、各部門各行業必須完成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也是全國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義不容辭的一項重大政治責任。下一步,圍繞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發展之路,實現社會組織高質量發展,需要重點做好四方面社會組織管理工作,即“圍繞一個核心”“把握兩個重點”“處理好三方面關系”“強化四方面服務”。
圍繞一個核心,即制度建設。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也是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發展之路的根本保障。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重點堅持、改革和完善十方面社會組織管理制度:
一是要完善黨領導社會組織的制度,盡快推動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社會組織工作協調機制,繼續抓實抓好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二是要盡快出臺社會組織法律法規,積極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條例》制定修訂工作,研究制定行業協會商會等單項法律法規,適時啟動《社會組織法》的研究起草。
三是要適時推進社會組織民主協商制度建設,根據黨中央總體安排部署,擇機出臺社會組織協商民主政策。
四是要逐步完善直接登記和雙重管理并存的混合型登記制度。
五是要加強社會組織去行政化制度建設,加快完成行業協會商會脫鉤改革,研究提出公益慈善類、科技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去行政化舉措,克服社會組織行政化傾向。
六是要加強社會組織監管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直接登記和脫鉤社會組織的綜合監管體制,完善年度檢查、年度報告、舉報處理、抽查審計、重點檢查、信息公開、信用監管、自律監管、大數據風險預警等監管手段,加強社會組織風險防范化解工作,規范和維護社會組織發展秩序。
七是要加強社會組織執法監察制度建設,加大對違法違規社會組織和非法社會組織查處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組織執法監察氛圍。
八是要加強社會組織培育發展制度建設,完善財政資金、稅收金融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完善人才政策,優化社會組織發展環境。
九是要推動“互聯網+社會組織”制度建設,強化社會組織科技支撐,提高社會組織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十是要加強社會組織自身制度建設,引導社會組織健全內部運行機制,推動社會組織成為權責明確、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法人主體,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
把握兩個重點,即積極引導發展和嚴格依法管理。這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發展之路,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兩項重點工作,也是必須堅持的兩個基本原則。
一方面,要積極引導社會組織發展,用好政府轉移職能、購買服務、稅收優惠、人才保障、孵化服務等“指揮棒”,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行業協會商會在管理社會事務,尤其是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和自律功能。
另一方面,要依法嚴格社會組織管理,堅決打擊危害社會穩定的非法組黨結社活動,嚴肅查處社會組織違法非法行為,維護社會組織良好發展秩序。在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發展之路的艱辛實踐中,這兩手都要有,而且都要硬,都需要在一個較長時間段內實現動態平衡,同時要根據時、度、效,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現實環境、不同發展階段實事求是地確定“兩手抓”的用力程度和主攻方向。
處理好三個關系,即組織領導和政治領導、控制和引導、管理和服務之間的關系。這是促進中國特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必須處理好的基本關系,也是建構中國特色社會組織領導體制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是要處理好組織領導和政治領導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尊重社會組織的法人主體地位,黨組織除對脫鉤和直接登記行業協會商會負責人履行政治審核把關職責外,沒有直接選拔任用社會組織干部的職能,不會對社會組織進行直接的組織領導;另一方面又要通過加強和改善社會組織黨的領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社會組織路線、方針和政策,監督社會組織遵守法紀與道德規范,確保社會組織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
二是要處理好控制和引導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通過政治引領、法律規制和制度規范,保證社會組織沿著中國特色社會組織正確發展方向進行“利益表達、政治參與和社會監督”;另一方面又要通過政策支持、項目發展和環境營造等措施,引導、發揮社會組織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交往中的獨特功能作用。
三是要處理好管理和服務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高度關注社會組織發展變化特點,根據實際需要審慎穩妥、分類推進社會組織培育發展,使各類社會組織按需設置,加快實現社會組織管理從外延擴張向內涵深化方向轉型發展步伐;另一方面,要通過制定實施有利于社會組織發展和作用發揮的政策,特別是充分發揮社會組織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等措施,進一步增強社會組織服務功能,積極引導社會組織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服務,從而實現社會組織的自我良性發展。
強化四個服務,即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行業。這是中國特色社會組織的基本功能定位,也是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服務國家”,指的是社會組織要秉承國家利益至上原則,在國家戰略布局和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需求中找準坐標方位、找準服務的結合點和著力點,承擔好黨中央交給社會組織的使命和責任。
“服務社會”,指的是社會組織要在創新社會治理、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公益慈善事業、提供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渠道、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提供政府難以提供也提供不好、市場又不愿意提供的生產性、生活性、生態性以及社會性服務。
“服務群眾”,指的是社會組織要做黨和群眾之間的橋梁與紐帶,多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維護和發展群眾利益,不斷增強自身影響力和感召力。要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意愿,把黨的決策部署變成群眾的自覺行動,把黨的關懷送到群眾中去。
“服務行業”,指的是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在服務企業發展、規范市場秩序、制定行業標準、維護會員權益、反映行業訴求、調節貿易糾紛等方面的功能作用。
強化“四個服務”是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發展之路的內在要求,也是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肩負的光榮職責與使命。搞好四個服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廣大社會組織管理者和從業人員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國家意識、全局意識和制度意識,更加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需要提升專業素養和制度執行能力,提高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質量和水平;需要錘煉過硬作風,弘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服務落實,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自覺把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轉化為踐行職責使命的實際行動與效率效益,使中國特色的社會組織成為一支讓黨和政府放心、讓人民滿意、讓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