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推動科技創新服務社會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呈現出以政府與市場驅動有效結合的創新模式,對提升民生福祉,促進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大社會民生科技投入,增加惠民科技源頭供給。投入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之水。我國始終高度重視科技投入,社會民生領域由于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和公共物品屬性,更是政府研發投入的重點?!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1個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比如能源、水和礦產資源、環境、農業、制造業、交通運輸業、信息產業及現代服務業、人口與健康等),大多與社會民生相關。當前部署的13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社會民生領域占了6個:其中醫療衛生2個,能源2個,環境生態和農業發展各1個。在經費投入方面,以2008—2012年間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為例,社會民生領域的投入占到了計劃總經費的40%。
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投入下,我國社會民生領域科技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建成了我國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環境管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體系,如建立的太湖流域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預警系統可做到提前7天預報藍藻水華發生,準確率在80%以上。建立了重污染天氣應對技術體系,厘清了重點地區大氣重污染成因,開發了煤電站和工業鍋爐超低排放技術,服務于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對持續有效推進霧霾治理工作起到關鍵作用。在綜合治理基礎上,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PM10年均濃度等較2015年分別下降22%和18.4%。
在醫療衛生領域,針對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自主研制和技術改造了一批藥物,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降低了治療費用。如艾滋病病毒核酸篩查試劑實現國產,監測窗口期從28天縮短到7天以內,基于國產藥物優化一線治療方案使治療費用降低了79%。針對重大傳染病,初步建立了72小時內鑒定300種已知病原及未知病原的篩查技術體系,為有效應對甲型H1N1流感、H7N9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埃博拉等重大突發疫情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我國還通過實施“科技惠民計劃”、開展科技扶貧、建立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等方式,支持引導惠民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服務民生。比如,2012年起,科技部、財政部組織實施旨在發揮科學技術在改善民生中引領作用的“科技惠民計劃”。該計劃采用中央、省和基層三級協同管理模式,支持基層在民生領域開展先進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開展先進適用技術的綜合集成和示范應用,推動其在基層公共服務領域的轉化應用。
以科技創新服務脫貧攻堅為例,2016-2018年,僅中央引導地方發展專項就支持科技扶貧項目538個,投入資金5.16億元,帶動貧困地區自籌25.58億元。20世紀90年代,地方基層還探索出“科技特派員”模式,增強農村農民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的能力,后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推廣。2019年,近90萬科技特派員長期活躍在農村農業一線,與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3萬個,創辦企業1萬多家,直接服務6500萬農民,帶動農民增收超過1010萬戶,平均每年轉化示范2.62萬項先進適用技術;科技特派員已覆蓋近5萬個貧困村,幫助貧困戶脫貧40余萬戶,幫助貧困村集體增收近40億元。
國家在戰略部署和積極支持社會民生領域科技創新的同時,還通過推動“雙創”等方式發揮市場作用,以數字經濟、網絡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新業態紛紛涌現。中國經驗表明,科技創新促進社會民生發展,最基本的經驗就是有效的政府治理與活躍的市場經濟相結合。以政府為主導的強有力的科技創新投入和交通電信基礎設施條件的大幅改善,為依靠新經濟市場力量解決社會民生問題提供了基本前提條件;自下而上的活躍市場創新,則為全面促進社會民生發展提供了無限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作者:楊欣萌,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博士后;何光喜,系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科技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